清风润廉,涵养清廉湖北新风尚 | 热点里的价值观
湖北省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大力实施“六大行动”,“清廉湖北”行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廉湖北”行动持续深化,省纪委监委查处“四风”问题1086起,处理1319人,通报5起典型案例。省委组织部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方案,推动党纪教育常态化。潜江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敢为”;咸宁市将考核实绩与干部提拔挂钩,强化正向引导。“清廉湖北”行动如何擦亮湖北的“清廉底色”?
“清廉湖北”行动,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性建设清廉文化、制度和实践模式,擦亮湖北的“清廉底色”,为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一行动具有特殊的效果、重要性及意义。
从行动效果上看,可以多维度净化政治生态。首先,通过高压惩腐、制度约束和警示教育,能有效遏制腐败增量、减少存量,典型案例的查处能够形成震慑。群众对党风廉政满意度有所提升,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逐步巩固。其次,清廉建设与“放管服”改革相结合,推动政务透明化、审批高效化,减少权力寻租空间。最典型的是,企业办事成本下降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再次,通过清廉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公众监督意识增强,崇廉尚俭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从重要性上看,这一行动关乎发展根基与人民信任。从政治层面来说,清廉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湖北身负战略支点建设的重任,其政治生态的净化对区域治理现代化有示范意义。从经济层面来说,清廉是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腐败会扭曲资源配置,增加交易成本;而清廉环境能吸引优质资本和人才,推动长江经济带、光谷科创大走廊等战略落地。从社会层面来看,公平正义的清廉社会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清廉湖北”行动更有超越反腐的全局价值。它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其探索的监督手段、廉政风险的防控机制,可以为全国提供经验。该行动也是文化重塑的突破口。挖掘湖北红色资源、历史廉吏,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清廉文化体系,能够从根源上改变“人情社会”积弊。同时,它还能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清廉形象将成为湖北的“新名片”,增强区域吸引力和公信力。
“清廉湖北”行动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具体实践,更是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工程,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生态净化、经济活力释放和社会信任重建中,更是为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清廉生产力”。未来需要坚持标本兼治,让清廉真正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评论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研究员张楠
编辑:周翔
编审:杨康 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