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漳:书润童心,耕读相伴,阅读的种子在田野发芽
当书页遇见泥土,知识便有了生命的温度。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襄阳市南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跟着书本去耕种”活动,将《植物百科》搬进田间课堂,让《昆虫记》跃然于绿叶之上。孩子们手捧书籍、脚沾春泥,在2000平方米的“自然图书馆”里,开启了一场知行合一的耕读盛宴。
一大早,在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花石桥社区新苗书屋研学基地,20名“小小农学家”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进行“盲盒种植挑战”——通过书本所学的栽培技术,亲手培育属于自己的“知识果实”。
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探究光照、水分对植物的影响,并亲手制作盆栽蔬菜,并写下观察日记。“老师教我们空心菜要2至3天浇一次水,看到盆栽底部小洞有水流出即浇透。以后我会经常来观察自己栽种的空心菜生长情况。”襄阳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学生沈伊茹说。
这座被孩子们称为“魔法图书馆”的新苗书屋,是南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东篱爱心帮扶志愿服务中心共同孕育的“知识生态圈”。不同于传统书屋,这里不仅有大量科普书籍,还种植了30多种林木、蔬菜,用“阅读-实践-获知”循环维度重构阅读体验,打造书本里的生命实验室、会说话的自然教室,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学生雷汐晨分享道,自己平日最爱吃西红柿,常见的是红红的果实。一次放学来到新苗书屋,阅读光合作用相关书籍后,他走进田地观察,第一次看清西红柿叶子的模样,这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观察结合的体验,让他收获颇丰。
在这里,每一株幼苗都是立体的文字,每一垄菜畦都是翻开的书页,当孩子们把《诗经》中的“采薇”与眼前的豌豆苗对应时,中华耕读文明完成了跨越三千年的传承。如今,南漳正以最质朴的农耕方式培育着新时代的阅读基因,数据显示,89%的参与学生能完整复述当日所学农事知识,研学基地作物栽培成活率高达92%。今年,南漳县还将举办470场次沉浸式阅读体验活动,让阅读的种子在田野生根发芽。
退休教师志愿者蒋学艳介绍,她退休后便在新苗书屋担任志愿者,凭借种花种菜的爱好,为孩子们科普农知农技,引导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每周末都有数十名小朋友前来阅读、种菜、写观察日记,看到孩子们开心学习,她深感付出的意义非凡。
(来源 南漳融媒体中心 记者 黄俊 朱正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