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何以中国 | 探秘武夷茶,赴一场千年茶道的绿色之约

长江云新闻  2025-04-21 17:57:31
分享到:

好山好水出好茶,在福建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武夷山因茶闻名、因茶而兴。福建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岩茶的故乡。

早在唐代,武夷岩茶便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成为民间赠礼的上选;至宋元,更是荣升为皇家贡品,享受着“茶中之王”的美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随着“万里茶道”的开辟,武夷茶从下梅村启程,跨越重洋,将东方茶香带到了遥远的西欧、北美和南洋,书写了一段段茶马互市的传奇。

4月20日,“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大坪洲生态茶园,跟随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体验采茶制茶其中几项环节。

清晨的武夷山茶园浸润在薄雾中,指尖触碰过的茶芽凝结着晨露,空气中浮动着若有似无的清香。

永生茶叶总经理方舟穿梭在茶树间,指尖翻飞如蝶——三叶一芽的黄金比例全凭多年淬炼的肌肉记忆,嫩茎应声折断的脆响里,藏着武夷岩茶最初的密码。别看采摘简单,但要做到又快又准,真需要时间的累积。

茶叶采摘过后,来到了第二步——摇青:竹筛装满青叶,手腕发力摇出波浪节奏,大竹筛在游玉琼的手上显得特别稳,青叶服帖地沿筛底旋出绿浪,宛如在筛上“跳舞”。游玉琼介绍,乌龙茶,一定要做到“绿叶红镶边”,这道工序需要8至12个小时,如今虽然有了机器助力,但“摇”出茶香的力道还得人手拿捏。

紧接着来到了第三个环节——杀青:280℃到300 ℃的铁锅滚烫,记者的手掌刚靠近就被热气逼退。但游玉琼却有一双“铁砂掌”,赤手翻搅茶叶。她说,这都是经验积累使然,自己的手也碰不得锅底,都是贴着茶叶在炒。不一会儿,游玉琼的脸上布满汗水:“机器控温准,但叶子的蜷曲度、茶汁渗出多少,得靠手感。”

最后关键一步——揉捻:青叶入竹匾,双手来回揉转,像揉面团般轻重交替,给茶叶做spa,茶汁渗出染香指尖,茶叶从舒展到卷曲,全凭手感拿捏松紧。不到十分钟,茶香味四溢,真香!“揉捻就是为了破壁,增加茶原汁原味的香气。”游玉琼说。

之后茶叶就进入了烘焙、摊凉环节,最后,完成从鲜叶到成茶的神奇转变。

采摘、杀青、揉捻、烘焙……每一步都需精准控制,时间、力度,无一不考验着制茶人的技艺与耐心。

方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制茶设备,比如自主研发的智能采茶机、制茶机器人已进入田间实验阶段,可模拟人工采摘的"中开面、大开面"标准,误差率低于3%。“我们有个理念,衷于传统,不止创新,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科技的属性,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通过人工智能,让传统变得数据化,让数据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和第一动力,让传统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传承人努力在做的事情。”

在游玉琼看来,科技让武夷山茶品质更稳定,老茶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但决定岩韵深浅的关键,依然需要代代相传的“手感”与“茶觉”。老手艺,始终是茶香翱翔时不能遗忘的重力与方向。

在这片古老的茶山上,新的故事正在被书写,茶香依旧,却已翻开了新的篇章。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益恒)

责任编辑 张益恒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