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谈判 矿产协议为何变“城下之盟”?
一波三折的美乌矿产协议出现重大进展。当地时间17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乌克兰和美国签署了关于矿产协议的备忘录,确定了两国团队的工作框架,重申了结束协议谈判并签署协议的意愿。她表示,协议文本仍需进一步修订。斯维里坚科写道:“接下来将最终确定协议文本并签署。之后还需两国议会批准。”此外,目前双方准备成立用于乌克兰重建的投资基金。

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将于24日签署。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苏晓晖在接受《长江新闻号》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美国把对乌军援的金额从3000亿美元降为1000亿美元时,并不代表着美国立场软化。其实,之前我们观察矿产协议时,双方之间分歧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美国认为此前对乌克兰所进行的投入,包括军援,美方要收回利益,而且要变本加厉,从乌克兰战后重建当中进一步获取利益。所以,美国急于抽身,还想大捞一把。而说到矿产协议内容本身,大家也注意到,在2月28日美乌领导人在白宫当众吵翻之后,美国其实一直在不断对乌克兰施压,抬高要价。所以,3月28日乌方称收到了新的协议文本,其中未来的基金委员会,美国要有绝对的主导权,美国还给乌克兰加了4%的利息。所以,美国是在不断狮子大张口,抬高自己的要价。

近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相关变化?苏晓晖分析指出,反映出的并不是美国的胃口变小了,而是美国急于让利益落袋为安。所以,这个时候美国某种程度降低要价,收缩自己胃口,是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乌克兰方面的签字,让自己要获得的利益能够尽可能地得到保障,避免未来在谈判进程当中,包括乌方态度出现变化,美国更难以掌控。
苏晓晖分析认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美国所谓“心软了”,或者是“软化了”,对乌克兰收割“高抬贵手”了,而是恰恰反映出的是,现在美国急于在对乌要价方面得到自己的预期,希望下一阶段进一步对乌克兰进行拿捏。
监制 洪燕
编审 田园 王强 解炜
主编 张俊
责编 胡蝶
剪辑 徐子新 马子昂
制作 袁恬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