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听见中国声!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记者从国家档案局了解到,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以编钟上的铭文作为文献档案申报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共刻有铭文3755字,除少量为记事外,绝大多数是与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学理论,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文献。它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世界上没有同期类似音乐文献传世。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曾攀:(曾侯乙编钟)铭文独一无二地、系统地、完整地记录着2000多年前中国人对乐律学、对声音的抽象的理论思考。声音和文字相互对照,能够还原大量我们以前不知道的音乐理论知识,它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除“唯一性”外,“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是曾侯乙编钟得以成功入选的突出特点。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为真实可见的乐器,它至今仍然可以演奏,且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之所以能“一钟双音”,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双音共存一体。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已经失传。湖北省博物馆于 1979 年成立复制研究组,由谭维四牵头,集合考古、声学、铸造等领域专家,历时7年完成全套编钟的复制。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负责人 罗乐:编钟通过敲击它的正鼓音或者侧鼓音,会得到两个不同的音高,互不干扰很清晰,也可以同时演奏。
现代科技让古老的编钟“活”起来。截至目前,一比一按照原件模型青铜浇筑制作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有7件,主要用于各大重要场合的展示、演奏;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多次接待外国政要;全世界已有近10亿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领略了曾侯乙编钟跨越千年的视听魅力;以编钟为载体的新潮文创,“圈粉”了一大批青少年观众。
编钟研究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李幼平:实际上这么多年来,编钟已经可以说是走遍了五大洲,出国去访问去演出是经常性的事儿了,我觉得真正做到了,我们文化走出去。
《世界记忆名录》项目申报组专家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 冯光生:曾侯乙编钟载入“世界记忆”这个重大的事件,会让人更多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各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把它视作人类共同的财富来研究它、了解它,有了这样的碰撞和交流,应该可以产生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它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岚 徐瑗 柳芳 赵黎黎 雷少军 王磊 张雄飞 周科屹 朱哲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