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竹山:“智慧”茶园 让春茶香飘更远
连日来,随着秦巴高山茶区气温逐渐回暖,竹山县春茶采摘进入旺季。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茶园里来了不少“新员工”,一起去茶园看一看。
走进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茶园,一排排茶树从山腰一直延伸至山顶,放眼望去一片嫩绿。层层叠叠的茶垄之间,高高矗立的摄像头、杀虫灯和360度匀速旋转的喷淋设备十分抢眼。这些“新员工”密密麻麻分布在茶园各个角落,让茶农不再为管护发愁。
十堰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村民 吕绪刚:以前种茶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天干叶子就不长,产量就低,施肥和放粘蚊板也很费工费时。今年我们这里使用了新设备,茶叶长势非常好,出芽率更高了。
龙井村有生态茶园2168亩,几乎家家都靠种茶增收。多年来,许多茶农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浇水施肥,缺乏科学依据,导致茶树营养不均衡,土壤板结,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十堰竹山县拥祥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孙荣强:过去判断茶树缺不缺水完全凭我们的经验去揉树叶、摸土壤来判断,现在有了这些感知设备,对茶叶生长趋势有一个很好的把控。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茶山地势普遍陡峭又偏远,种茶的收益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比较效益不高导致不少茶农放弃种植,大片高山茶园成了撂荒地。去年,当地借助“中彩”项目,投资5000万元,在茶园里安装50个高清摄像头、20个环境传感器,1000个智能虫情测报灯和18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实时捕捉影响茶叶生长的信息。
十堰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党支部书记 李可:安装了虫情监测系统和杀虫灯以后,茶园里的害虫少了很多,这些高清摄像头也代替了人工巡检茶园,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也把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每年可节约70多万元的劳动成本投入。
这些采集的信息和各项监测指标数据,会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传输到千米外的智能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茶园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Ph值、光照强度等信息,在这里一目了然。
十堰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通过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地对茶园进行管理,根据茶树的需水、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调节灌溉和施肥量,适时、适量、准确地输送到所需的地块,确保茶叶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
各类智能监测设备“各显神通”,让龙井村的茶农从“经验种茶”走向“数字种茶”。今年,竹山县已在6个乡镇试点,打造了5000多亩“智慧茶园”,让传统产茶县在科技加持下焕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十堰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在全县重点茶区逐步推广我们这个智慧系统管理,实现茶园的增产、增值、增效。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竹山融媒体中心 董武 向继华 但兴竹
通讯员 许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