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十堰 | 竹山:“科技+茶旅”新模式 打响有机富硒茶品牌

长江云新闻  2025-04-18 18:31:05
分享到:

十堰竹山:提高品质 让茶产业走上“快车道”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十堰市竹山县,被誉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近年来,当地围绕生态茶园建设、科技赋能生产、文化提升价值、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守正创新、多向发力,全力推动茶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眼下正值春茶产销“黄金季”,在竹山县宝丰镇谭山观生态茶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一套崭新的茶叶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速运转。嫩绿的茶叶在全自动流水线上翻滚,摊青、杀青、揉捻、筛选等各个环节“丝滑”衔接有序进行,每个步骤之间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了鲜叶全流程“0落地”。

十堰竹山县谭山观生态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石崇武:以前我们都是靠传统的柴火滚筒粗放式炒茶,存在火候控制难、人工依赖度高、杂质多等问题,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低端的生产让价格也起不来。

加工工艺参差不齐是不少茶叶合作社的普遍问题。为了提升加工工艺,去年,竹山县出台《支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对加工设备升级予以资金补贴。在政策的支持下,谭山观生态茶专业合作社率先做出尝试。

十堰竹山县谭山观生态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石崇武:现在我们淘汰了粗放的加工设备,投入200多万元进行产线改造升级,将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融入生产流程,从而提升了茶叶的生产效益和品质,精品茶从以前每斤600元卖到现在的1200元以上。

做好品质,还得打响“牌子”。然而多年来,竹山茶企各自为阵、各产各销,品牌多、杂、乱,品牌效益和产地优势均难以凸显。在种植、施肥、采摘、炒制等环节上,均没有统一标准,茶叶基地如何建设、茶园如何规范管理、茶厂如何优化改造、茶产业链如何抱团发展,成为发展难题。

十堰竹山县茶产业联合会会长、竹茶集团董事长 沈义锋:我们充分发挥好茶产业联合会职能职责,带动会员茶企抱团发展,与中茶所、湖北省富硒研究中心联合建好专家工作站,开展竹山硒茶系列研究,争创国家天然富硒土地品牌,全力打造好竹山硒茶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竹山县已形成“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矩阵,以“生态种植+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发展模式,建成225个标准化加工车间,开发出富硒绿茶、红茶、黑茶等8大系列36个品类。同时,还编制出台《“竹山硒茶”三年行动方案》,制订涵盖茶园管护、茶叶生产、加工制作、包装存储各环节的地方标准,让分散的企业使用统一品牌、同样的标准。

十堰竹山县政协副主席、县茶产业办公室主任 丁葛:我们将在车间的标准化,包括设备的连续化、智能化、清洁化这方面都有大的提升。现在通过(品牌)整合,我们能够以统一的形象、统一的品牌对外宣传,这样也能够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更加地容易接受和认识竹山的品牌。

十堰竹山:“智慧”茶园 让春茶香飘更远

连日来,随着秦巴高山茶区气温逐渐回暖,竹山县春茶采摘进入旺季。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茶园里来了不少“新员工”,一起去茶园看一看。

走进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茶园,一排排茶树从山腰一直延伸至山顶,放眼望去一片嫩绿。层层叠叠的茶垄之间,高高矗立的摄像头、杀虫灯和360度匀速旋转的喷淋设备十分抢眼。这些“新员工”密密麻麻分布在茶园各个角落,让茶农不再为管护发愁。

十堰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村民 吕绪刚:以前种茶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天干叶子就不长,产量就低,施肥和放粘蚊板也很费工费时。今年我们这里使用了新设备,茶叶长势非常好,出芽率更高了。

龙井村有生态茶园2168亩,几乎家家都靠种茶增收。多年来,许多茶农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浇水施肥,缺乏科学依据,导致茶树营养不均衡,土壤板结,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十堰竹山县拥祥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董事长 孙荣强:过去判断茶树缺不缺水完全凭我们的经验去揉树叶、摸土壤来判断,现在有了这些感知设备,对茶叶生长趋势有一个很好的把控。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茶山地势普遍陡峭又偏远,种茶的收益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比较效益不高导致不少茶农放弃种植,大片高山茶园成了撂荒地。去年,当地借助“中彩”项目,投资5000万元,在茶园里安装50个高清摄像头、20个环境传感器,1000个智能虫情测报灯和18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实时捕捉影响茶叶生长的信息。

十堰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党支部书记 李可:安装了虫情监测系统和杀虫灯以后,茶园里的害虫少了很多,这些高清摄像头也代替了人工巡检茶园,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也把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每年可节约70多万元的劳动成本投入。

这些采集的信息和各项监测指标数据,会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传输到千米外的智能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茶园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Ph值、光照强度等信息,在这里一目了然。

十堰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通过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地对茶园进行管理,根据茶树的需水、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调节灌溉和施肥量,适时、适量、准确地输送到所需的地块,确保茶叶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

各类智能监测设备“各显神通”,让龙井村的茶农从“经验种茶”走向“数字种茶”。今年,竹山县已在6个乡镇试点,打造了5000多亩“智慧茶园”,让传统产茶县在科技加持下焕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十堰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在全县重点茶区逐步推广我们这个智慧系统管理,实现茶园的增产、增值、增效。

十堰竹山:“一叶”变“多业” 茶旅融合引客来

竹山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30万亩生态茶园遍布在山水间,自然景观秀美。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动“茶产业+旅游”深度融合,精心打造“茶香十里·竹山乡遇”茶旅品牌,推动产业从单一业态向三产融合转变。通过持续举办特色文旅活动,为这片千年历史的茶山搭建更多新场景,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赴一场春茶之约。

四月的刘家山茶园,山水环绕、绿意盎然,迎春绽放的2000多株樱花,与翠绿的茶园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画卷,美不胜收。

一场山水茶园徒步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十堰及周边县市的1000多名游客,穿梭在山水茶园间,在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时,解锁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

游客 张艳红:这里风景如画,空气中都弥漫着茶香。

游客 张有创:整个过程非常享受,我边走边拍。

15公里的赛道蜿蜒盘旋在茶园间,沿途还设有茶产品市集、特色小吃、趣味游戏等拍照打卡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茶在山中、人在画中”的意境。

游客 华丽:刘家山的茶场特别美,徒步一趟过来过后,喝一杯刘家山的茶,所有的疲劳都解除了。

让更多游客走进茶园,近年来,竹山县打造了梅花谷、圣水湖、五福龙井、女娲山、大泉山、九女峰等10 条茶旅康养精品线路,并举办以茶园徒步、茶园骑行、茶园微马等为内容的精品赛事主题活动吸引流量,为乡村振兴和茶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据统计,去年以来,茶园景区接待游客占全县旅游总接待量的30%。

十堰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罗淳:我们把茶山当景点,一线串珠,打造特色茶园旅游景区,培育沉浸式茶旅消费新场景,构建覆盖“饮、食、疗、游”全产业链生态,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融、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此外,竹山县还统筹规划,加大茶旅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茶园周边道路、停车条件,及餐饮、住宿、公厕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茶旅体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同时,还推出旅游纪念茶礼、便携茶饮品、茶啤酒等文创茶产品,满足游客即时消费需求。

十堰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罗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水为脉、以茶为媒,把四月作为茶旅融合活动月,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体验,实现茶旅互融的良性格局。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竹山融媒体中心 董武 向继华 但兴竹

通讯员 许海涛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