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凃洁:“80后”巧手织梦 钩针毛线绘就传统技艺新画卷
新时代浪潮下,传统非遗技艺也需要寻找传承的新路径。在武汉,就有一位“80 后”,她以钩针为笔,以毛线为墨,让传统的毛线钩编技艺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今天新时代的我们,一起来认识凃洁。
作为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0后”凃洁自幼随外婆、母亲学编织,大学毕业后接过家族技艺,将钩编发展为终身事业。这门指尖艺术虽美,却需巧劲练就。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花瓣的起针就是三个短针,代表一个辫子,也是从前面绕线。
记者:掏出来,再绕,我真的是用蛮劲在打。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这个算最基础的,我们钩针的针法起码有二三十种。
然而,市面上的毛线制品多是用机织织出来的,传统织物的销路有限。凃洁意识到,只有脱离低层次的竞争,向创意要活力。结合大学学的环境园林设计专业的经验,她开启了自己的“新非遗”艺术之旅。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看到国外的杂志废弃品上面通过毛线编织或者是纤维,做成一个艺术装置,当时一下子打动了我,通过我们家族传承的非遗技艺,让非遗流动起来。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这个就是我最近创作的一个小作品,叫“禁止蕉绿”,我还专门做了一个课件,可以通过做这个“禁止蕉绿”,在动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变慢一点,这个也是我现在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非遗钩编能跟艺术疗愈结合起来,又可以把我们的非遗发扬光大。
非遗项目,重在传承。为在更多人心中撒下非遗的种子,眼下,凃洁与武汉的4所学校达成合作,长期开设非遗选修课程。同时,她还积极与团委、妇联、社区携手,联合开办公益课堂,每年参与培训的人数超过 300 人。
武汉市财政学院会计事务专业学生 张亦萱:我想在母亲节给妈妈一个最近很火的玫瑰花毯,希望以后从事非遗相关职业,把它带给更多的人。
非遗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凃洁:我们既是传承人也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新业态的创造者,希望通过教育普及,让传承非遗技艺成为一种社会风潮,转化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财富。
(长江云新闻记者 黄玉 王磊 责任编辑 周梦 刘琴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