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为了上镜真敢拼,我的记者同事半年瘦了50斤

长江云新闻  2025-04-16 20:40:51
分享到:

“现在‘体重管理年’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体重管理每天都是热议话题,接下来持续关注,寻找典型人物,科普健康生活方式......”接到这个选题时,我开始在网上大量搜集有特点、符合条件的采访对象。

42天减重48斤,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胖子医生”

摇身一变成为健美冠军;

37岁大叔减重40斤,

仿佛年轻20岁,逆袭成腹肌男神;

知名辩论博主颜如晶一年暴瘦60斤,

外形和此前判若两人;

上海212斤记者减重52斤!

从“胖得要死”到“新造的人”

......

等等,上海一记者同行减重52斤?

欸,作为记者的我,身边不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嘛!

我顿时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一个清瘦身影上,

我:“领导,可以采访同事吗?”

领导:“有故事,就做!”

我&同事:“好的,收到!”

要报道的这个同事,叫小张,今年30岁。靠着半年时间,他从170斤减到了118斤,生生甩了52斤肉。最关键的是,他到现在还没有复胖,怎么做到的?

当我把话筒递过去时,他捏了捏腰间松弛的裤腰带轻笑:“其实每个胖子都是潜力股,只要找到‘身体密码本’。”

记者半年时间亲身实践:“不挨饿、不焦虑,减重52斤”

“一张出镜截图把我吓到了。”

小张是记者,也是出镜主播,他回忆,去年5月份,同事发来的直播回放截图让自己“如遭雷击”,画面里,他的脸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屏幕,“这才意识到我胖得‘超标’”。

身高172cm的小张,体重最高飙升至170斤,他介绍,这张“胖脸”,成为他减重的转折点。变胖了以后,整个人非常嗜睡,跑两步都喘,精神状态也不好。

“我上大学时身体素质很好,但工作多年,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减肥断断续续坚持不下来。”小张坦言,自己曾是烧烤火锅的重度爱好者,饮食重油重辣,宵夜频繁,肚子越来越大,BMI超过30,体检指标频频亮红灯,“中度脂肪肝”“尿酸偏高”等身体问题接踵而来。“这次下定决心,一是想上镜更专业,二是真觉得健康亮起了红灯,不减不行了,最难受的是,连家人都从‘你多吃点’变成了‘你能不能每餐少吃点’?”。

为了重拾健康,小张制定了系统的健身和饮食计划,并坚持了整整半年,每周健身训练5-6次,但小张表示,这是适合他自己的健身方式和频率,每个人一定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摸索最适合自身的办法,不能简单追求训练次数和体重变化,一定要保障充足的休息时间。

饮食方面,他采用了“16+8”轻断食法——在每天8小时内完成三餐,其余时间尽量不进食。“减肥的关键并不在于‘少吃’,而是吃得科学、吃得干净。”他表示,饮食以高蛋白、低油盐、营养均衡为主:早餐包括玉米、鸡蛋、全麦面包和牛奶等;午餐保证蛋白质、蔬菜、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均衡摄入,晚餐选择不吃主食,以蛋白质为主,让自己的饱腹感强一点,然后多吃蔬菜。即便面对同事聚餐,他也能坚定克制,做到“看着别人吃,我喝水”。

除了决心,在健身过程中,他选择教练协助,“有时候训练到一半没劲了,教练就像拿着‘小鞭子’一样在旁边鼓励我、推着我完成。”他笑称,有健身“搭子”相互监督,也是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对比图:减重前170斤,半年后体重降至118斤)

半年时间,小张的体重已降至118斤,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身边的同事们都夸他“年轻了10岁”,小张不仅找回了健康,也找回了上镜的自信。如今又一个半年过去了,他的目标从减脂变成了增重增肌,小张说,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身体健康,树立科学、可持续的健康生活理念。“减肥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减肥最重要的是坚持,并找到一种能长期维持的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这个数据可能还会飙升——《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农村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将超过城市地区。

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那也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超重、肥胖人群,不仅自身寿命和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未来还可能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以及高昂的医疗支出。“全民甩脂”迫在眉睫。

专家提醒:肥胖是很多慢性病的诱因,科学减重尤为重要

BMI是判断肥胖的重要指标,据了解,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即为腹型肥胖,需警惕慢性代谢性疾病风险。判断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BMI(体重÷身高²),其数值在18.5至24之间属正常,超过28为肥胖,超过32.5则为中度肥胖。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代喆表示,通过医学助力科学减重,专业性更强,安全性更高,“医院能够为患者提供详尽的病因分析、疾病预警以及药物使用指导等,这是我们区别于社会减肥最大的优势。”她强调,减重并非只靠简单地少吃多动,而是要确保患者营养和饱腹感满足的基础上,持续制造热量差,从而达到减重目的。“肥胖是很多慢性病的诱因,将体重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积极倡导并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一定维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坚持运动,保持乐观心态,并确保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康体魄、美好生活。”她说。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对成人肥胖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6条原则和建议。包括: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2.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3.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4.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5.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6.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减肥方法和减肥成果。

(长江云新闻记者 郑淑俊)

责任编辑 郑淑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