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破圈”之路:95后青年朱枭龙让邓村特产香飘全国
“有损坏的一律不要!”4月15日,走进宜昌市夷陵区邓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包装车间,“95后”创业者朱枭龙正在严格检查木姜子的品质。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下,一个藏于鄂西深山的小乡镇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夷陵区邓村乡,这个祖辈以茶为生的传统农业乡镇,如今机器轰鸣声与茶香交织,奏响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奋进曲。这里究竟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记者深入探访发现,答案藏在一位95后青年和一群留守乡亲的奋斗故事里。
一呼百应:有想法就干!
朱枭龙出生于夷陵区邓村乡,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这也让他从小就对邓村的味道有一种别样的牵挂。
2013年,朱枭龙一毕业便离开了家乡,武汉、杭州他都去过。初到外地的他人生地不熟,在淘宝开护肤品店、进企业上过班......在外漂泊越久,对家乡的挂念每每都会在深夜达到顶峰。然而几次返乡,他发现家乡信息落后,许多好东西只能自产自销,没有出路,这让他越发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2016年,朱枭龙走访了全镇487户农家,发现几乎家家会做豆腐乳,但“养在深闺人未识”。“最心痛的是看到王婶把发霉的腐乳倒进泔水桶,只因卖不出价钱。”他回忆道。正是这一瞬,促使他成立农果子合作社,用电商为土特产插上翅膀。刚开始,朱枭龙很担心家里人不支持自己的决定,但一切都比他想象中的要顺利。当他提出想做工厂,将邓村特产带出大山的想法后,村里人一呼百应,纷纷叫好。老村委会改建为工厂、招聘工人、学习技术,一步步地尝试,终于让这座大山里的工厂迅速落成投产。
创业的路,走得很艰辛。互联网、物流包装、高温杀菌,不懂的他就默默学习,不会的就请教老师傅,终于农果子合作社在他的坚持下打出了名气。可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玄坛包装豆腐乳过于脆弱,且打包不到位,导致产品破损。“包装频频出现问题,我们那段时间不敢接收大批订单,但这个情况总要解决,不能让客户为我们的失误买单。”朱枭龙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表情依然严肃。情况出现后,团队联系加工厂改进工艺,从2016年开始设计适应不同外形包装的泡沫箱,直到2022年才终于定型,将破损率成功降至千分之一。如今,这些装在玄色坛里的腐乳年销百万坛,在生产旺季更是能实现一天破万单的惊人销量,仅此一项就累计带动全镇1300余户增收,农果子合作社也成功从电商公司转型迈向了民营企业,改名为宜昌邓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真正带着邓村特产走出了大山。
茶工双栖,带领乡亲赚“手艺”钱
走进特产加工产业园,“轰轰”的机械声响彻耳边。虽然豆腐乳生产旺季已过,但生产线并未停转——木姜子的清香、干辣椒的辛烈、魔芋的醇厚在车间里交融,流水线上工人们手法娴熟却又不失农人的质朴,大家边分拣原料边聊着自家茶园的收成。
“我是土生土长的邓村人,自家也有点茶园,现在茶园生产淡季我就在这儿帮忙,忙时就回家采茶叶,两边跑可以多挣一点生活费。现在做的包装工作也很简单,一下就上手了。”家住古城坪村二组的付承贵说道。据了解,在2016年底,朱枭龙成立宜昌农果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之后,便聘请留守老人和妇女手工制作豆腐乳,也会统一收购制作豆腐乳所需的黄豆和白菜,不少村里的留守乡亲可以凭着自己的手艺为家庭减轻负担。
“我们实行‘茶工双栖’的弹性工作制,确保百姓不减产。”产业园负责人朱枭龙告诉记者,园区60%的员工都是邓村村民,茶叶采摘季可返乡务农,农闲时再返岗工作,季节性用工达1300余人。这种灵活模式既保障了茶叶传统产业,又为村民开辟了年收入增加的“第二生产线”。
村里有些老人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去种植大片茶园,只能在每年多种一点白菜,然后拉到公司售卖。“他们骑着三轮车拉白菜过来,我不能说不要,就算仓库里堆积的白菜超过了豆腐乳制作所需的数量,我也得要!”朱枭龙十分动容。
“互联网+农业”的乘法效应
在包装间隔壁,记者见到了正在直播的慧子。她正举着泡好的茶叶对着手机镜头讲解:“这是我们邓村今年新出的茶叶,口感很清爽,微苦微涩......”朱枭龙介绍,像这样的带货主播合作社培养了二十多人,运营型的技术人才更是培养了32名,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魔芋等新品上线首月即售罄。
更令人惊喜的是“反向定制”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团队发现当下的消费者偏好便携装豆腐乳,为让老品牌走出“新路子”,2023年,公司马不停蹄地推出小块豆腐乳的独立新包装,这种相对于批量生产的豆腐乳来说更为考究,单价虽低但复购率提升40%,累计销售80万单,其中70%是省外订单。
除了小块包装豆腐乳以外,公司今年更是主打小而美的精品地域味道,50克、100克的小包装茶叶在直播间最受欢迎,一天订单累计可达300单。朱枭龙望着满满一车的特产骄傲地说:“这批货是我们刚从邓村运下来的,主要是淘宝、抖音、拼多多上面的一些订单,将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邓村豆腐乳在2018年就已经申请了市级非遗项目,今年也成功申请了省级非遗项目,以后我们将致力于打响邓村豆腐乳品牌,将这项千年的非遗手艺传承下去。”朱枭龙指着门口的非遗牌匾说。未来这里将新增研学体验区,让游客参与腐乳制作全过程,也将深化“互联网+农业”模式,拓展产业链,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辛辣的木姜子香而烈,一块块被辣椒裹挟的豆腐乳醇而燥,恰似这个深山小镇勃发的生命力。从一坛腐乳到多元产业链,从留守乡亲到青年创客,邓村乡的故事印证着:只要找准特色与时代的结合点,大山里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薛丹 杨帆 一审:谭羽利 二审:朱家梅 三审:高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