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美加征荒诞关税 我外贸企业如何闯关突围

央视新闻  2025-04-13 08:51:36
分享到:

从34%一路攀升,直至145%,如何看待一轮又一轮高关税大棒?对于那些受到影响的外贸企业,如何帮助大家突围?《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升级的关税战。

中方连环反制措施

多箭齐发

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减少贸易逆差之名,对中国抡起的关税大棒,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荒诞的数字游戏。所谓的“对等关税”出台之时,特朗普曾宣称美国迎来了“解放日”,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点评道,“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来消除美国的贸易逆差,但其一连串的愚蠢行为将给美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并直呼这不是解放日,而是毁灭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论,“对等关税”是二战以来全球贸易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约90%的全球贸易将受到这场风暴的冲击。该媒体主播法里德·扎卡里亚甚至在节目中直言,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太过离谱”,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 屠新泉:关税如果超过50%,基本上正常的商业贸易就很难开展。以现在100%以上的关税来讲,绝大部分的产品就是贸易清零了。

在本周三“对等关税”生效之前,特朗普还宣称“正在等待中国的电话”,不过,最终他等来的不是电话,而是中国政府的强力反制。面对特朗普政府新一轮极限施压和无耻霸凌,中方的连环反制措施多箭齐发。将6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并多次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升级对华关税措施。而在税率方面,周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

本周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计2.8万字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进一步澄清了中美经贸关系的事实,系统阐述了中国在相关问题上的政策立场。白皮书通过罗列各项数据强调,中国并不刻意追求顺差,事实上,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从2007年的9.9%降至2024年的2.2%,而且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逆差规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贸易的事实是,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

货物贸易之外,本周文旅部、教育部分别对赴美中国游客、广大留学人员进行风险提示。周四,国家电影局发言人表示,鉴于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随后,美国多家电影公司股价大幅下跌。

屠新泉:中国本来就是被加征关税最高的国家,是受损害最大最高的国家。另一方面,我们有能力去抵制或者反击美国的单边保护主义,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中国在向世界提供这种全球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就是维护多边主义的贸易体系,当然不希望中美双方的这种贸易战继续蔓延。我们也反复强调贸易战是没有人能受益,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尽快认清 ,尽快看到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重新回到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开拓海外新市场

国内市场buff加成

近几年,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其实是在降低,对美国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经从2018年的19.2%,降到了2024年的14.7%。但是,具体落实到个体,这一轮关税战,到底会有多少企业受到影响,如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还是需要我们认真应对,相信从政府到社会都在想办法。比如,帮助外贸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就是办法之一,除了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继续拓展,内需的发力,也应该被寄予厚望。

在已到极限的关税战之下,我国相关的外贸企业,自然会承受不小的压力。本周,安徽这家生产尼龙扎带的企业,制作好的成品已经装箱,原本将发往美国市场,但突然提高的关税,让发货暂缓。升级的关税战,让这家长期经营美国市场的公司,需要紧急寻找其他海外市场的客户。这家公司生产的尼龙扎带,是中国对美出口的典型商品之一。在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5246亿美元的总额中,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是一大门类,纺织品、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另一大门类。

屠新泉:这些产品看上去可能不是很高端,但其实货值是很高的,而且涉及到这些就业人口是非常庞大的,因为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面临很多的困难,我想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一是短期的这种帮助,无论从法律的救济也好,或者是运输的救济也好,减轻企业的负担。当然从更长期的角度来讲,还是要帮企业去开拓销路。

纺织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本周,在纺织服装产业密集分布的广东汕头,帮助企业拓展海外新市场,也成为当地纺织产业协会的头等大事。目前,当地一些企业正在展开对阿联酋迪拜的调研,以拓展中东新市场。

帮助外贸企业拓市场、解难题,不少地方行业协会在行动。本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吸引了5000家国内外参展商,为帮助相关企业打开新市场,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也专门参展。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中东事业部总代表 王小倩:在现有的国际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亚经协专门设立了中东事业部。不管是中东的政策和转型需求,还是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以及渠道,都非常配适现在的政策大环境。我们会推荐各种各样的新能源行业、新兴领域、科技行业勇敢尝试。

除继续开拓海外新市场,出口转内销,也是外贸企业的一条生存之路。本周五,中国商业联合会联合七家协会发布倡议书,推动内外贸联动拓展内销市场。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了内销业务。

屠新泉:实际上这两年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帮助外贸企业更好跟国内市场衔接,所以其实我们做了很多铺垫,但现在处在一个紧急状态,要把所有能量都释放出来,包括政府在相应的财政预算上,可能也要做更好的准备和支撑。

本周四,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应对不确定性,将帮助出口遇阻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办好外贸优品中华行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工作。相关部门正加快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扩内需各项政策也在加力扩围,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

屠新泉:补贴外贸企业是一种短期应对冲击的手段,这肯定不是一个长期的方式,从内循环来讲,这是一个战略性安排,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经济结构的调整。

关税战对内需市场的提升

有何影响?

出口、投资和消费,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部分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数据去年是44.5%,空间很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如何让消费快马加鞭地跑起来,这一场关税战,对内需市场的提升,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国务院在本周三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释放明确信号: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此次参会专家张斌坦言,做好下一步的经济工作,既要直面当下挑战,也要布局长远调整结构。

今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中,消费的地位格外凸显,大力提振消费,不仅被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影响今年经济的最大悬念。

屠新泉:出口和投资,在过去这些年当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我们确实不能再依靠这种拼劳动力成本的方式去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经济结构在不断向消费主导的方向发展。从大国经济来讲,消费所占的比重,肯定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基本趋势。

本周,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话音刚落,就激起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中国资本市场的动向成为全球焦点。面对市场冲击,中央汇金公司果断加大增持力度,多家中央企业宣布增持回购,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稳住了市场,也稳住了信心。

在提振消费领域,中国早已在行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已经让不少消费者感受到实惠,真金白银的消费补贴,给消费市场注入了活力。

2024年,我国出口总额超过25万亿元,代表国内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超过48万亿元,相比出口市场,国内消费市场是一片更大的蓝海。挖掘国内消费的巨大潜能,前提是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打开今年三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不难发现,“增加居民收入”被放置在重要位置。近期,各地针对稳就业、促增收,也实施了多项举措,以广东省正在开展的“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为例,当地人社厅在全国各地招揽人才到广东发展,预计每站现场提供的岗位就超一万个。

如何稳就业、增收入、促消费?在此次关税战背景下,关键点就在于扩大内需。今年两会上,扩大内需已经被放在今年十大任务的首位。直面关税冲击,建设一个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既能为经济发展释放出蓬勃活力,也能在国际竞争中更具韧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郑永年:我希望这次国际环境变了,但我们是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能把外部的未知转化成为内部改革的巨大动力,来推动我们经济的发展。

白岩松:美国发起的又一轮关税大战,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吗?当然不是,但是这仗能不打吗?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共识,必须得打,从长远来看,这也未必是真的坏事,顺境的时候增实力,不顺的时候长能力。别人会不会后悔,我们并不关心,进一步改革,更加开放,做好自己的事,不让将来自己后悔才是最重要的事。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