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直通襄阳 | 姚凤君:坚守科研创新 托起果农致富梦

长江云新闻  2025-04-12 18:31:10
分享到:

在襄阳老河口市,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果树育种专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经过50多年的摸爬滚打,成为了一名出类拔萃的农艺师,他就是湖北四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凤君。几十年如一日,姚凤君通过技术改良、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建设智慧大棚等,带动果农增收致富,也将“汉水”砂梨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

上世纪七十年代,姚凤君初中毕业回乡后被安排进一家林场工作。当时,林场种植的60多亩果树正值挂果树龄,但一直不结果。林场长觉得姚凤君有文化,让他当上了技术员。就这样,姚凤君找到一些林果培育资料,开始学习栽培技术。

襄阳市人大代表、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 姚凤君:“那时候情况不一样,在我们农村初中毕业,也就算是文化高了。不过当时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但是毕竟我们自己是农村出生,天生也愿意和土地打交道,就这样走上去了,果树技术之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姚凤君结识了一位林果专家。他经常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上门取经。在专家那里,他找到了果树不结果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最终,8年不结果的苹果树挂了果,产量成倍增加,姚凤君也因此名声大振。勤于学习的姚凤君不断创新,先后在老河口推广应用了合理密植、高接换优等新技术,使果树产量成倍提高。

襄阳市人大代表、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 姚凤君:“那个时候,别人觉得我瞎折腾,可我相信科技能够改变农业,就这样慢慢摸索,慢慢学习,也算是逐渐掌握了科学技术。”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水中游东岸,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雨热同季等特点。沿江的冲积沙洲和鄂北丘陵岗地适宜梨、桃等水果生长。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老河口市立足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实施“百里汉江水果走廊”建设,使水果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品牌产业。然而,进入21世纪后,老河口砂梨产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的新挑战。姚凤君意识到,唯有科技创新,才能让砂梨脱颖而出。为此,姚凤君在老河口市郊承包了一处苗木实验基地,从引种培育优良品种下手。

襄阳市人大代表、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 姚凤君:“以前的砂梨不耐储藏、货架寿命短。为此我带领团队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我们选育了春雨系列新品系,经过实验,果实糖度提高20%,冷藏保鲜长了60天,一举打开高端市场。”

为了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姚凤君组织引导果农成立专业协会,并于2006年牵头成立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公司依靠强大的技术队伍,建立果树研究攻关与技术推广支撑体系,并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蔬研究所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历经10年,姚凤君团队先后杂交选育梨优秀品种26个,同时开展桃、李、杏、枣、西瓜等水果新品种选育。

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高级农艺师 杨永平:“我们为减少农药使用,采用生物、物理的防止方式。同时,用梨树、桃树枝条粉碎作为有机肥,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如今,老河口砂梨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每斤售价较普通梨高出1.5元。”

随着公司不断壮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姚凤君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先后投资30余万元添置摄像机、数码相机、计算机及编辑刻录等设备,在公司所在地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一流的现代化科技培训检测服务大楼,投资60余万元建成200余亩新品种果树引进、试栽、对比示范基地,逐步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村组户间的技术传递网络,坚持现场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果农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乡土人才授课相结合。

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社员 杨新洁:“我们都是看到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地,培育桃梨,他的成绩我们都看在眼里,都很相信他。所以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我们就加入了合作社。”

同时,为帮助果农、苗农解决劳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果树品种落后的问题,姚凤君又牵头组建党员机防队、修剪服务队、嫁接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全市林果种植区田间地头,及时为各地果农解惑,姚凤君还根据地域区分,建立多个微信群,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为此,他免费为培训对象,年提供1000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无偿检测果品90批次以上,合作社年编印技术资料15000余份。

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高级农艺师 杨永平:“近几年来,我们合作社坚持为地方经济林品种结构优化,提升种植技术,推进新品种基地开发,新建技术检测大楼,无偿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汉水”砂梨已经畅销国内外市场,并被评为“湖北省三大名果”。为进一步提高“汉水”砂梨品质,破解当地梨树种植中涝时受淹、旱时减产的问题,2024年春雨苗木合作社积极争取到了“国家区域性良种(梨)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了一座占地50亩的连栋大棚,将3000多棵梨树种到了大棚里。

襄阳市人大代表、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 姚凤君:“传统的户外种植模式,相比过去虽然在技术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对天气的依赖性还是很大,尤其是遇到雨涝,梨树损失很大。为此,我们在全国多地考察后,决定建设智慧大棚,这也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果树智慧大棚。”

尽管外面阳光明媚,但在这个大棚里,记者并未感受到传统大棚中的闷热,这里空气清新、温度宜人,阵阵微风让人陶醉。这就是智慧农业带来的最直观感受。通过智慧大棚的智能系统,不仅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个地块的温湿度数据、光照强度、空气质量、果苗长势,还能实现高效利用空间、精准控制环境、增强抗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高级农艺师 杨永平:“我们通过渗灌和微灌,解决了果园的湿度控制;另外我们通过天窗门自动打开,通过防虫网,有效地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基本上做到不打药、套袋 ,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设施农业的升级版,智慧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传统温室大棚主要依靠种植者的个人经验进行管理,例如通过人工开启保温被,开关通风口等方式调节温室内温湿度,效率低且难以精确控制。而新式智慧大棚在连栋大棚的基础上加装传感器、物联网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配套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进行温室管理,实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种植。

襄阳市人大代表、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 姚凤君:“在这个大棚里,通过雨水收集与微灌补充双模式,土壤湿度恒定在60%到70%最佳区间,大棚采用的2.5米高的侧通风口和拱篷双天窗设计,配合50%透光率和遮阳网360目防虫网,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25℃至32℃的最佳区间。”

老河口市李楼镇李楼村村民 唐少东:“有了这个大棚,我们现在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然后操作上更简单了,而且我们还能学到新技术,我们的收益就会更高。”

温室大棚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打破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保障市场供应。如今,在科技赋能下,智慧高效的大棚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果篮子”更加丰盈。

襄阳市人大代表、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 姚凤君:“未来,我想把‘汉水砂梨’做成全国知名品牌 ,让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甘泉 廖云翔 张雪晶 李晓雨 

襄阳台 老河口台

通讯员 李雯艳

责任编辑 解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