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孝昌:一根轴,“转”出发展新机遇
春风万里,奋进正当时。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经济开发区的湖北坚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机械轰鸣,金属材料正通过精密设备转变为细若笔杆的电机转轴。“这根转轴虽小,却是机床、家电、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公司总经理黄立朝手握样品介绍道。
这家专注转轴研发生产的企业,以30%的省内市场占有率稳坐头把交椅,其产品更闯入格力、美的、LG等7大上市公司供应链,用一根“轴”撬动全球市场。
工人正在检测电机转轴
专攻“软肋”,跻身7大上市公司供应链
2011年,返乡从事IT行业多年,积累了一定资本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黄立朝,决心自主创业。在做市场调研时,黄立朝捕捉到重要商机,彼时大洋电机子公司湖北惠洋电器发展迅猛,却因转轴供应商不愿承接小批量订单,长期面临“小批量定制难”的配套困局。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正是产业升级中的真空地带!”他立即组建团队展开深度调研。
数据显示,全球微电机市场正以年均6%的增速扩张,而转轴作为核心部件却面临“非标定制成本高、工艺离散”的行业痼疾。当年2月,坚丰科技应势而生,专注破解电机转轴“小批量、高精度”生产难题。
2012年9月,随着首批定制转轴通过惠洋电器严苛检测,双方签署五年战略协议。这场“及时雨”每年为惠洋电器节省成本超300万元,更让坚丰科技斩获大洋电机“最具价值供应商”称号。
口碑效应随即显现——2015年起,坚丰科技相继进入格力、美的、LG、卧龙电机等7家上市公司供应体系,并一步步成为这些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伙伴。
创新赋能,500万成功攻下特种转轴
2018年,新能源产业风口初现。格力凯邦电机提出定制需求:长度850毫米、长径比达25:1的驱动电机转轴,其加工精度要求远超行业常规标准,没有公司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时间去研发生产。
面对这块“硬骨头”,黄立朝下定决心:“必须啃下!这是打开新能源市场的‘金钥匙’。”
公司派出技术团队遍访国内外设备供应商,寻找最擅长热处理、车削、键槽加工等多个生产工艺的设备。最终,公司历时2年时间、斥资500万元,集合5家厂商顶尖设备,完成产线升级,打造出首支样品。
然而,量产首月即遭客户投诉——超长转轴在动态负载下出现变形。公司组织技术团队紧急攻关,发现症结:传统工艺未消除材料残余应力。公司技术团队通过探索“人工时效+自然时效”双重去应力技术,产品稳定性跃升,并最终赢得客户肯定。
这场技术突围战印证了坚丰的创新法则:以客户痛点倒逼技术革命。企业建立“双轨研发体系”:一方面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另一方面将年营收8%以上投入自主研发。目前,公司持有17项发明专利,主导和参与3项国家标准、4项团体标准制定;其轻量化转子轴实现材料成本降低20%、动平衡达航空级G1标准,良品率突破99.7%行业极限。
冲击高端,一支转轴“转”动未来
走进生产车间,智能生产线正以每分钟35支的速度完成精密加工。从日产能3000支到80000支,坚丰的成长曲线印证着“专精特新”的力量:2023年斩获国家级“小巨人”、湖北制造业单项冠军;2024年荣获湖北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今年,再获“湖北精品”认证,成为转轴领域质量标杆。
面对新能源赛道机遇,企业正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转轴进入量产测试,节能电机转轴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黄立朝始终保持清醒:“非标定制既成就我们,也带来持续研发压力。有时为技术突破,明知亏损也要投入。”
为构建产业护城河,坚丰启动“双轮驱动”战略:对内联合中国赛宝实验室优化全流程管理,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对外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进一步稳固主要产品的国内领先地位,提升品牌形象。正如其车间悬挂的标语——“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尊严”,这家湖北隐形冠军企业正朝着中国动力传动转轴领先者的目标奋勇迈进。
来源:孝感日报 作者:王悦 高玉峰
一审:王倩
二审:陈园
三审:李文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