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湖北·AI来了 | AI智能体爆发元年 更多Manus在路上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Manus的爆火,“智能体”成为AI界的新热词。什么是智能体?这种新技术又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来看报道。
记者 杨旭珲:帮我点一杯瑞幸的生椰拿铁,半糖,去冰。从一键写文案PPT到一句话点外卖、买淘宝,甚至抢微信红包,这就是AI“智能体”。既能思考问题,又能执行任务,如果说传统我们熟悉的大模型像人的大脑,能听、会说,那么智能体就像是为这个大脑长出了手脚,能做会干,并且是边想边干。
金山办公副总裁 姚冬:传统以ChatGPT为代表的这种大语言模型,它主要是跟人类在对话,只是在输出一些观点、方法和文字,但是它并不产生实际行动,智能体会把这些东西付诸行动,比如它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一张PPT,它真的会把PPT给你做出来。
所谓智能体,就是一个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任务的“智能个体”,可以是实体机器人,也可以是虚拟程序。随着我国基座大模型研发能力快速提升,为“智能体”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今年,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Manus在武汉横空出世,而除了通用智能体这样的“全科”助手,湖北各个行业还在根据自身所需,定制更垂直的“专科”智能体。
金山办公副总裁 姚冬:我们现在基本是ALL IN(全面投入)AI,想在武汉打造一个万人的研发中心,让大模型和我们的产品深度结合,让智能体深入到我们各个应用领域里面,比如说以后可能操作打印机都是智能体在干。
智能体也在为产业增效赋能。走进兰丁智能的工作大厅,办公桌前都没有员工,只有一排排电脑在自动快速跳转。每天,来自全国2000多家医院的超5万例病理样本,由这里的“AI医生”进行肿瘤诊断。从扫描到筛选,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智能体在各司其职,效率是人工的100倍,精准度超过99%。
兰丁智能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庞宝川:原来的医生主要是靠自己的经验,在显微镜下对样本进行观察,现在是很多智能体的一个集合,从样本离开人体到最后出报告,中间的十几个环节,从找细胞到对样本的良恶性进行判别到分级,到最后帮助患者去解释这个报告,都有专门的智能体来完成。
最近,企业发布了最新的AI病理诊断大模型,不仅辅助医生诊断,还能与患者对话。
AI:报告显示有些细胞看起来不太正常,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听起来吓人,但这种癌症通常愈后很好,我们会安排您做一些影像学检查。
眼下,OpenAI、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AI智能体产品服务。近期,武汉连发两份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措施和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同时,首次在全城征集智能体产品和团队入库培育,推动工业、医疗等垂直领域的智能体规模化开发、应用。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王金桥:现在智能体到了一个非常爆发的阶段,水平越来越高,从感知认知到思考,会不断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个阶段正好可以和武汉优势的场景去深度结合,去赋能千行百业。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旭珲 张龙 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