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丨马西沐:传承古法匠染技艺 推动文化出海
恩施州宣恩县的马西沐出身于土家织染世家,因祖上织染技艺好,染出的布匹曾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家贵族。马西沐作为非遗传人,传承了古法织染的手艺,并创新延伸到“自然染”,将非遗织染技艺与恩施茶文化融合,创立了“宣恩贡茶染”非遗技艺产业品牌。《新时代的我们》一起来看马西沐与织染的故事。
一大早,马西沐将整理好的丝线放进大锅里进行蒸煮,丝线要蒸煮两个小时以上才能进行染色。眼下,马西沐正要赶制一批染布迎接即将到来的俄罗斯客人。古法匠染技艺,要经过浆煮,染色、晾晒、编织等十几道工序,历史悠久。
马西沐:我们古法匠染染料存在的这些植物有多种多样的,包括我们也可以叫作“万物染”,因为山上的植物我们都可以来进行染织。
马西沐祖上是染布世家,她从小对织染技艺耳濡目染。在大学期间一直钻研织染技艺。毕业后,马西沐一直在北京从事与手工、纺织有关的行业,打拼几年后,她决定返乡传承古法匠染技艺。
马西沐:回到宣恩县,来把我的古法染坊建立起来。
当地政府免费为马西沐提供染坊场所,并帮助她打造研学基地。马西沐经过不断研究,在传统古法匠染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非遗织染技艺与宣恩茶文化融合,创立了“宣恩贡茶染”非遗技艺产业品牌——中国蓝采诗。去年5月,马西沐带着织染作品走进英国伦敦,《新凤穿牡丹蝴蝶香旗袍》作为全国唯一土家织锦,登上了伦敦博物馆的展台。
马西沐:我们销量最好的就是我们的手工艺织物,还有我们茶染的皮衣和我们靛蓝染的皮衣。我们都是销往海外的,最高的是卖到8000到15000元。
在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上,恩施州宣恩县注重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契机。今年5月份,俄罗斯相关高校的老师将来到宣恩,与当地学校交流的同时,也会参观马西沐的大染坊,届时,土家族传统的织染技艺将得到进一步推介。
恩施宣恩清源自然双语高级中学创始人 覃国平:通过我们这个项目,国际游学、留学这个项目,把中国蓝采诗大染坊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带到国外去,把这个产品带过去。
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宣传统战委员 李羿:下一步,政府将强化“保护+创新”双驱动,搭建研学平台,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补助、电商培训,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长江云新闻记者 邹兴程 宣恩台记者 孟朝君 责任编辑 蔡琛 谢宝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