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答卷再添新元素!襄阳保康上演现实版“熊出没”
近日,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回收整理布设于深山密林的红外相机时,首次发现亚洲黑熊活动的清晰影像。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保护区大型食肉目兽类影像记录的空白,更成为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实证。
从“零记录”到“多点现身”。据保护区科研监测负责人介绍,本次回收的红外相机中,有2台在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的监测点捕捉到亚洲黑熊影像。画面显示,一只成年亚洲黑熊在白天翻动石块觅食,另一段视频则记录到小熊穿越林地的场景。这些影像经动物学专家鉴定,确认为五道峡保护区自成立以来首次获得的亚洲黑熊野外活动证据。
红外相机揭开生态密码。“过去十年间,我们通过红外相机累计拍摄到43余种野生动物,但亚洲黑熊始终未被‘捕获’。”该保护区地处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境内荆山主脉,保护区工作人员透露,本次布设相机时特别优化了点位选择,重点覆盖黑熊偏好的阔叶林、岩缝洞穴等区域,最终成功记录到这一濒危物种的珍贵画面。专家分析,多点位、高频次的影像资料,表明保护区内可能存在着稳定的黑熊小种群。
从“物种回归”看保护答卷。亚洲黑熊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旗舰物种”,其现身被视作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显著标志。研究显示,五道峡保护区近年来通过封山育林、打击盗猎、连通生态廊道、创办《自然视界》栏目等,全面展示湖北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生态资源、科研成果、队伍建设、科普宣教等,为保康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激发公众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热情,共同守护绿色家园。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2%,为大型兽类提供了更完整的栖息地。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李翔评价:“亚洲黑熊在此‘安家’,印证了长江中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逐步完善,这对华中地区濒危物种恢复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讯员:宋德化 刘涛
编校:相琴
一审:尚娟
二审:姜雪飞
三审:李广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