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武汉GDP七成来自这儿
这几天,武汉气温逐步攀升。4月3日,全市二季度18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主会场就设立在武汉经开区,网谷、车谷、光谷的开工项目总投资位列前三。武汉超算中心二期扩容、东风乘用车新车型项目开工……开发区建设现场一片火热。
好,今天就聊聊开发区的话题。
4月3日,武汉经开区1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通讯员供图
两天前(4月1日),武汉专门开会研究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20多家市直部门齐聚一堂,“转型”成为会议热词。
被称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开发区,也要转型闯关了。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成就的生动缩影。
这几年,国家和省先后出台文件,说的都是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事。
我们也做了一个梳理,这些文件里,不约而同都反复关注到开发区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优势产业的打造与集聚、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
打开武汉的“经济版图”你会发现——全市现有的18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3个,省级开发区12个),贡献了约七成的GDP、71.1%的高新技术企业。
“开发区”是武汉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主力军、科技创新主引擎、产业集聚主阵地。
光谷高新大道。图片来源:光谷融媒
驾车驰骋在武汉之东,高新大道两旁的高楼大厦、科技园区林立。几天前,这里樱花成排盛放,粉色空轨与樱花浪漫同框……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武汉地图上“被遗忘的两厘米”。
1983年底,武汉市政府一位同志前往上海学习,交流中无意听到国务院准备召集京津沪穗等城市研讨“新技术革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武汉科研院所多,人才多,怎么没有武汉?”今天的光谷就是这样从“捡耳朵”而开始萌芽的。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首批工作人员老照片和“中国光谷”大楼同框。周超 摄
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追光37年,“常为新”的光谷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综合排名全国第6,在我国的创新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再将目光投向武汉西南城郊,1991年,为承接中法合资30万辆汽车项目,武汉经开区在这片黄土岗上破土动工,“汽车梦”就此启航。
1991年5月16日,武汉经开区动工兴建。
1993年,作为中西部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
从郭徐岭粮库到春笋,从10平方公里到489.7平方公里,用“再造一个武汉”的魄力,从“一辆车”裂变成“一座城”,在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10、中西部第1。
从河湖密布到开荒垦田,从工业先驱再到国家级开发区,临空港经开区曾三度蝶变。随着全国首个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的落地,网谷又开启了第四次创业转型。
径河之畔,全国网络安全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优秀人才、核心产业正不断向这里集聚。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布局、协同化发展,一座崭新的网安科技新城向“新”而来。
临空港大道连接着武汉最年轻国家级开发区的现在与未来。图片来源:东西湖融媒
如今的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临空港经开区分别聚焦“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和新型显示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群群“拓荒者”从一片荒芜干出一番新天地,不断“解锁”新未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啸而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是必须面对的新浪潮,开发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能级能不能再上新台阶?创新驱动能不能再增强?内生动力能不能持续激发?
武汉转型闯关,是要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开发区转型闯关,就是要重塑排头兵的地位。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直言:“光谷、车谷、网谷各自产业优势明显,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增强核心竞争力,持之以恒推动转型发展。”
东湖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巩固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的优势,围绕“光芯屏端网”补链强链延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
武汉经开区,瞄准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前瞻布局驾驶芯片、高精地图、传感器等产业链重要环节,做强汽车主导产业;
临空港经开区,扎实推进国家网安基地建设,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大健康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军山新城孔明湖畔的春笋。图片来源:车谷融媒
创新是解决活力问题,改革是解决内生动力问题。
“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各开发区正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武汉明确提出,推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突破、绿色低碳发展,引领、支撑全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武汉转型发展看开发区,干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