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种业“中国芯”到全球粮安稳 | 鄂州:小稻种闯出大天地

鄂州融媒  2025-04-03 17:41:22
分享到:

150亩的试验田

3000多个品系的水稻“打擂台”

20粒鄂州优质稻种

飘香海外12国......



“农,天下之大本也。”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孕育着无数农民的希望。鄂州,这座因红莲型杂交水稻而闪耀的城市,正以一粒小小的稻种为起点,从荆楚大地迈向世界,实现着从“中国芯”到世界粮的惊艳蝶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试验基地,作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央一号文件、湖北省委一号文件相继聚焦粮食安全,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丰收时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样品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怀揣着改变种业格局的壮志,踏上了艰辛的科研征程。他们扎根田间,以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为母本,与众多常规稻种杂交。在无数次的试验与筛选中,团队成员们不畏失败,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成功选育出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启了鄂州种业的新篇章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朱仁山,这位追随朱英国院士近40年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巨大挑战——红莲型不育系细胞质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导致不育系“不纯”,严重阻碍了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繁殖。面对权威专家的质疑,朱仁山没有放弃。在朱英国院士的鼓励下,他带领团队经过近10年的深入探索,成功研究出独有的提纯技术,建立了亲本提纯繁殖体系,使红莲型不育系大面积繁殖纯度达到99.96%以上,为红莲型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5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实验基地,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镉低吸收、抗褐飞虱、耐盐碱、机械化直播制种、氮肥利用高效、大穗小粒等方面成果显著,其中镉低吸收、耐盐等红莲水稻材料更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储昭辉带领学生研发水稻新品种


近3年,在鄂州市杜山镇东港村的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试验田里,武大科研团队已培育出1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其中国审、省审品种各8个,获国家专利授权8项。目前,储昭辉团队正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导入优良品种的新基因,致力于培育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系。


如今,鄂州试验基地里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珞红优1564”、两系杂交水稻“易两优311”、低镉版“升两优311”、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珞红优121”以及高端香型品种“升香优216”等,在极端气候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易两优311是全球首个双亲均抗稻飞虱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珞红优1564系大穗大粒、高产稳产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其食味品质高达88分,被湖北省种子协会、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认定为荆楚粮油‘好吃大米’。”朱仁山教授介绍说。


2025年2月7日,鄂州市委书记孙兵在调研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时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鄂州积极响应,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核心要义,成为科技创新赋能粮食安全的生动典范。



近年来,鄂州借助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动水稻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带动种业、加工、物流、旅游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优质稻种推广方面,鄂州积极与湖北省农科院、隆平高科等科研单位合作,推广“鄂中5号”“华两优”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并配套智能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数字化农业技术。2024年,鄂州粮食种植面积达60.22万亩,增幅1.13%,位居全省第一位;粮食总产量25.64万吨,增幅0.54%,位居全省第四位,科技赋能让农业增产增效成果显著。


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稻米加工产业链的升级。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中粮集团、湖北国宝桥米等多家龙头企业布局鄂州。这些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订单农业基地,确保优质稻谷稳定供应。2024年初,鄂州武昌鱼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稻米深加工产业园,开发米酒、米粉、方便米饭等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鄂州稻米胶稠度高、口感好,特别适合高端米制品加工。”武昌鱼集团项目负责人说,新生产线预计年消化稻谷5万吨,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增收。


电商物流的发展助力鄂州大米走向全国。随着顺丰机场航空货运枢纽的建设,鄂州优质大米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梁子湖区的“梁心”牌有机大米,已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售价达15元/斤。


农旅融合为水稻产业打造了新业态。鄂州积极探索“水稻+旅游”模式,在涂家垴镇、东沟镇等地举办稻田画、农事体验、稻作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2023年国庆期间,鄂州“金色稻浪”观光项目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30%。


政策扶持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支持水稻产业发展,鄂州出台了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鄂州水稻产业的升级之路,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激活了乡村经济。


种粮大户王强见证了鄂州优质稻种带来的巨变。过去,他种植传统稻种,产量低、成本高,收益微薄。两年前,他尝试种植鄂州的再生稻品种,从此开启了丰收致富的新征程。“第一季收获后,不用重新播种插秧,只要适当管理,很快就能长出第二季。这一季下来,成本基本没增加多少,但是产量却增加了一大截,算下来每亩地多赚了好几百块呢!”王强兴奋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鄂州因稻种推广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助力鄂州朝着“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

为鄂州稻种走出国门创造了广阔机遇

鄂州稻种凭借优良品质

在国际舞台上

展现出中国种业的担当

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红莲型杂交水稻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适应性广等特性,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教授阿西法克说:“红莲型杂交水稻耐热、耐干旱、质量高、抗病虫,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条件。通过示范种植、技术培训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农民认识并接受了这个品种,种植热情高涨。”如今,鄂州实验基地的稻种在巴基斯坦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截至目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在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注册推广。已种上鄂州培育的优质稻种达30余万吨,海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随着研发的深入,红莲型杂交水稻不断改良完善,从鄂州出发,“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远销海外。不仅解决了当地粮食短缺问题,还为中国种业赢得国际声誉,提升了鄂州的国际知名度,“红莲稻”已成为中国种业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试验田里的常规杂交水稻


“仓廪实,天下安。”鄂州这粒小小的稻种,是科技创新的结晶,是国际合作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未来的征程中,鄂州将继续秉持初心,勇攀科技高峰,拓展国际合作,助力农业产业升级,为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目标,为推动全球粮食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的鄂州智慧和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