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安陆:返乡十余载,她把荒坡种成“香饽饽”
在安陆市洑水镇车站村,
陡山种养殖合作社的基地是最俏的地方。
繁花似锦,漫山遍野模样俏;
果甜牛壮,绿色农货卖得俏。
如今这块有看头、有赚头的宝地,
曾经是毫无生机的荒郊野地。
12年前,当村民秦幸芳决定返乡创业,
昔日黯淡的穷山窝开始有了色彩和光泽。
“这个季节来我的基地,是最饱眼福的!”这是秦幸芳见到记者的开场白。春光灿烂,她家门前的50多亩果树次第开花,从远处望去,仿佛彩色的云雾在山间萦绕。
“现在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剪枝,太密集的或者旁逸斜出的都剪掉,现在舍得剪,到时候果子才能长得大。”
秦幸芳是安陆市陡山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她用心经营的这片山坡成了村里的打卡胜地。繁花绽放时,拍照的路人纷至沓来;果实成熟季,采摘的客户络绎不绝。秦幸芳开玩笑地说,没想到自己家门口竟成了“流量高地”。
“黄桃、胭脂红桃、玉皇李、枇杷、黑布李,我们种的都是好品种。胭脂红桃算得上爆款,隔市隔县的人都来买,吃完还帮我吆喝。这么多年我没为销路发愁过,全靠大家口口相传。”
胭脂红桃是陡山种养殖合作社的招牌,也是基地最抢手的水果。这是秦幸芳特地挑选的地方老品种,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它们脸蛋绯红、身形饱满、大小匀称,单凭出挑的颜值就很能“圈粉”。
“疫情那一年请不到工人帮忙,剪枝全靠我自己。那时候别人都在家烤火,我就一个人在山上剪了两个多月,以山为家。”
秦幸芳透露,她的桃子之所以能长得如此标致,和她多年来毫不含糊的剪枝密不可分。然而一颗桃子若想真正俘获吃货的味蕾,必须具备诱人的口感。甜度高、果味浓,正是这些桃子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撒糖高手”,秦幸芳说她的“杀手锏”其实并不在果园里。
“种果树之前先养了牛,牛粪该怎么处理呢?这都是很好的农家肥,丢了怪可惜,那就拿来种树吧。这其实是个石头山,本身是很贫瘠的,水果长得好,全是农家肥的功劳。”
今年是秦幸芳从事生态循环农业的第12年,养牛是她尝试的第一个项目。2013年,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在外务工的秦幸芳回到家乡。盯上家门口草木稀疏、杂乱不堪的荒坡后,她决定想方设法把它盘活。大费周章完成了开荒,她首先引进了40多头西门塔尔牛并建起一座简易牛圈,迈出了自己荒山掘金的第一步。
“亲测散养的效果最好!我们的牛一直在散养,在自然环境里牛最舒服、身心愉悦,每天运动量跟上了,它的肉质也更好。圈养的牛肉色偏淡,我们的牛肉是水润的鲜红色,很养眼的。”聊起自己的种养成果,秦幸芳非常自信。
其实,这是一个差一点就夭折的项目。由于养殖经验为零,又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秦幸芳忽视了疫病防控和环境管理的很多细节,一起步她就“踩雷”了——牛相继死亡,亏损近四万元。她心疼这些钱打了水漂,更害怕往后亏得更多。在“放弃”和“坚持”间挣扎之后,秦幸芳最终选择加强学习、迎难而上,把农业进行到底。
“起初只想着它是一个动物,不需要多仔细,其实想错了,它真的跟照顾人是一样的,一点都马虎不得。它喝的水要保持干净,放饲料的牛槽必须干燥,特别是牛刚买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呵护,还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它们尤其脆弱。”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秦幸芳利用基地的闲田种起了牧草。放牛、割草、种树,当秦幸芳在她亲手打造的山野“职场”中忙活起来,昔日荒凉的山坡也火热起来。
“光割这个草,现在就没几个人能吃得了这个苦了。我们种了50亩青草,天寒地冻、狂风暴雨都得割。有时候雨太大了,都搞不清那脸上是泪水、汗水还是雨水。夏天也受罪,衣服被汗水浸透都能滴下水来,回到家脸色都紫了。”收获的时候有多爽,耕耘的时候就有多累,秦幸芳颇有感触地说。
如今,陡山种养殖合作社的养牛规模已达到上百头,秦幸芳将牛粪全部变废为宝用于果园施肥,促使果树亩产提高20%。近年来,村里又为基地申报并新建了一条平坦宽阔的产业路,不仅方便了游客赏花摘果,也为农产品运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这两年随着绿色消费全面升级,陡山种养殖合作社生态种养的农产品备受青睐,秦幸芳的事业蒸蒸日上。“5月20日,李子和黄桃就成熟了,那真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味道。玉皇李一天就能卖完,来晚了就没得吃啦!”春风拂面,秦幸芳一边给桃树剪枝一边憧憬着今年的丰收盛况,容光焕发的模样正应了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记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潘定山 张迈
编辑 | 梁媛梦 王婧娴(实习生)
编审 | 许蓓
监制 | 赵业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