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房县非遗 谭氏木雕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源自《周礼·冬官·考工记》的古语,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谭氏木雕的精髓。在湖北十堰房县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谭氏木雕犹如破茧成蝶,在轻工企业的蓬勃发展之中不断磨砻淬砺,成为房县人时代风貌、审美倾向与价值观念的生动注解,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谭氏木雕的辉煌,是房县地域文化深厚底蕴的赓续,也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融合的产物。它从朱永年的字迹中汲取线条的灵动,从宋宏德的画作中捕捉意境的深远,在大型雕塑中锤炼结构的稳健,于武当山的古建筑中领悟刀法的精妙。正是这种跨界的融合与创新,使得谭氏木雕在房县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真武像
龙头拐杖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1980年,谭荣志踏上了前往武当山金顶写生的旅程,这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与朱永年、朱英、宋宏德等人一同,受郧阳地区轻工业局之托,为武当山创作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其中龙头拐杖更是被北京民族文化宫珍藏。此后,谭荣志的创作之路如同“开挂”一般,佳作频出。
黄杨木雕“东方朔偷桃” “刘海戏蟾 ”
八仙过海烙花筷子铜版
木雕“松鹤长寿”
观音像
1981年,“东方朔偷桃”“刘海戏蟾”等黄杨木雕作品问世;1984年,他受房县工艺厂之托,制作了八仙过海烙花筷子铜版,这一作品后来更是成为了人民大会堂的特供产品;1986年,“松鹤长寿”木雕诞生;1987年,他与徒弟李宏平共同修复了房县观音洞景区,并重塑了观音像。
大型浮雕“贺龙在房县”
值得一提的是,谭荣志还与常兴旺、张宗权、丁长河等人在湖北美术学院张吉友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共同创作了大型浮雕“贺龙在房县”,这一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更彰显了房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钢雕“日月同辉”
木雕“老子出关”
木雕“天女散花”
黄杨木雕“女娲补天”“嫦娥奔月”
木雕“飞天乐女”
进入新世纪,谭荣志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2000年,他创作了木雕“老子出关”,并于两年后赠予了房县敬老院;2013年,“天女散花”木雕问世;2014年,他又创作了黄杨木雕“女娲补天”和“嫦娥奔月”;2019年,“飞天乐女”木雕再次让人眼前一亮。
谭氏木雕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谭荣志及其团队心血的结晶,它们不仅展现了谭氏木雕技艺的高超,更见证了房县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013年,谭氏木雕技艺被列入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高认可,也是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最好鞭策。谭氏木雕,正以它独特的魅力,继续书写着房县工艺美术的辉煌篇章。
来源:房县融媒 记者:黎娟 邹怡 通讯员:何立志
一审:程艳
二审:龚成龙
三审:陈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