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人工智能焦虑吗?大可不必!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加强人工智能与创新治理、推动创新发展作为四大核心议题之一,吸引了不少中外嘉宾的关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就表示:“今年初我们没有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从年初至今,已有超200家企业宣布接入或部署“深度求索”,其中不乏英伟达、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
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日益普及,开始逐渐走进广大群众的同时,不安也随之而来。他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不会使用AI会被时代淘汰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安全问题又该如何得到解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焦虑呢?长江云新闻邀请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夏桂松、湖北智慧乡萌智能科技研究院CIO、武汉工程大学AIGC新媒体实验室导师李凯来答疑解惑。
AI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我们的工作会被取代吗?
就在人们还在感叹于“深度求索”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应用更加亲民化的时候,不到2个月Manus便横空出世,它能自行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智能程度更高,又让人工智能行业从生成式AI向智能体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李凯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实在太快,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脚步。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这样一句话,叫“AI界一天,顶人间一年”,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几乎每天都在升级,现在的AI有了更强得多模态的感知能力、原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发展到了推理阶段,它自己可以去思考、纠错,然后去决策。像Manus甚至还能直接帮助你去完成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的所有的操作,这就体现了AI跟物理世界连接的能力,这三个能力组合在一起,它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可能对于很多人或者对于很多职业而言,它的可替代性还是很强的,特别是对那些基础性、重复性高的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一些工种可能会被AI替代掉,还有更多新的相关学科和专业正在建设和发展。据统计,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在全国新增专业点数量中位居第二,共新增183个专业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与其担心未来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AI所替代,倒不如接受它、拥抱它,通过不断的学习去驾驭它,让AI成为未来人们生活工作中的有力工具,服务人类。
AI应用众多,到底应该怎么用?
当前,大家对于人工智能应用更多的层面还处在生成式AI的阶段,打开电脑和手机,会发现,各种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豆包、“深度求索”、元宝、Kimi……到底应该如何使用?
李凯表示,要认清当前AI应用的底层逻辑,不要简单地下指令。简单输入一个指令就希望AI大模型能直接给出想要的结果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对待AI就要像对待一个身边真正的同事、伙伴一样,通过不断的沟通或者“头脑风暴”,才能碰撞出理想的结果。
以到餐馆点菜为例,仅仅输入“帮我点几个菜”,AI是做不到出色完成任务的。而是要不断地和它进行交流,告诉它有几个人,餐馆有哪些特色菜,每个人吃菜的喜好,有没有忌口……当AI不断地学习和分析之后,最后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AI这么能干?我还能做些什么?
当前,生成式AI的功能已经相当强大,它可以写文章、画画、做音乐、做视频……很多工作都能由它代劳。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李凯认为,利用好AI,可以让我们的能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并且提高效率。
前段时间,义乌老板用AI把自己的视频翻译成西班牙语,商品畅销海外,这就是典型的通过AI让自己获得一项新技能的案例。而对于一些行业里的专业人士来说,则应该利用好AI,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注意“70分陷阱”了。
AI可快速生成达标作品,但专业人士需在70分基础上精进至90分,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如此一来,你就会变成一个极其高效、极其有能力的人,你就会更有竞争力。
我们要对AI的能力边界有明确的认知,在工作中,将每个大任务拆分成多个小任务,让具备不同能力的AI工具分别完成这些小任务,最后再把这些工具组合起来使用,形成自己的工作流,这样我们在使用AI时就能越来越顺手。
“幻觉问题”困扰用户,如何避免让AI“胡说八道”?
让AI帮忙查询一些文献资料,搜索一些新闻线索,看上去煞有其事,但仔细检查,发现这都是AI胡编乱造出来的虚假信息,这类“幻觉问题”成为了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遇到的棘手问题。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夏桂松表示,相关问题的研究正在持续推进。面对AI的“幻觉问题”,很多业界学者正在通过专业的数据、预料去训练,或者构建行业的垂直领域模型,力争通过不断地细化、用更多技术去减少“幻觉”。与此同时,当人们在使用AI工具时,也要保持怀疑态度,注意辨别,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尽量只让AI作为辅助,而不要完全依赖。
AI涉及隐私、伦理道德风险,该怎么规避?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不少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对AI发展可能会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张亚勤认为,不可控风险“至少增加一倍”,尤其是生物智能领域的潜在威胁可能“放大数倍”。因此,他建议,人工智能必须设置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李凯看来,想要规避AI可能会带来的隐私泄露、违背伦理道德等风险,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首先,技术加持,例如使用“数字指纹”技术,来帮助人们辨别哪些内容属于AI生成,当前,各个国家的模型正在努力。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管控,比如近日,国家出台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要求,保障公众知情权并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另外,人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和辨别能力,不要轻易上当受骗。而权威媒体也应该发挥自身作用,为真正真实、有利于发展的人工智能内容做背书,提高相关内容的可信度。
夏桂松则表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建设,也需要加强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培养。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除了单纯的技术层面的加强外,还应该引入管理学、法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更多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强整个人工智能专业的规范和治理。
AI浪潮下,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提出了未来的三种可能:一是机器人文明全面取代人类文明;二是人类通过技术改造自身,突破生命伦理限制,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三是部分人选择逃离地球,探索星际文明。尽管与会嘉宾对此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但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巨大潜力,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
(图片由AI制作生成)
夏桂松说,未来AI一定会和人类共存。5年或10年后,或许人们会像多年前开始使用互联网、手机一样,对AI有了更强的依赖性,那个时候,从虚拟软件到机器人这样的实体都会更加智能化,AI一定会和人类共存。
李凯也乐观地判断,未来的AI一定会超乎想象的强大。可能会有一个10年左右的时间,会出现更多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就像一个公司或者组织,去完成更多现在看来很难完成的工作,我们是希望它能解决癌症这样的问题的。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所以面对AI,无需焦虑,去接受它,尽可能地赶上它,与AI为伴,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好。
长江云新闻记者 周翔
编审 杨康 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