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清明篇 | 【清明篇】
您好听众朋友,我是任志宏。欢迎您收听“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节目”清明篇。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宛如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清明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看来,清明并非仅仅指清明节当天,而是一个节令周期。人们更喜欢用清明时节来表述这个独特的节令。当桃花荼蘼,杏花当红,梨花正盛,当青青野草蓬勃而生,河畔垂柳稚嫩的小芽儿渐渐化作朦胧的新绿,当逝去的亲人被春天召唤着频频入梦……清明到了。
此时大地回春,春花争艳,一年一度地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感知人间草木、倾听生命欢歌的新世界。古老的农耕古国,历来对清明格外重视,相应的民间习俗也非常丰富。秦代以来,墓祭成为清明期间不可或缺的礼仪和民俗活动。通过添土除草,打扫修理墓地,中国人与先人保持着和谐关系。在唐宋时期,清明祭扫形成礼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陕西黄陵县祭拜轩辕黄帝,还是民间普通人家的祭扫,又多了些文化气象。百姓人家或献芬芳花束,或植嫩绿柳条,或捧读先人遗留的家书,聆听先辈慈音,追忆先贤旧影;有些家庭还会开展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思故、念亲,温习祖上训示,如先人尚在面前。
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墓祭,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着乐观豁达的中国人面对生命轮回时阴阳和谐的文化传统。因此,清明是宁静的,也是喧闹的,是深沉的,也是热烈的,它更像是一个洋溢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祥和假日。仿佛就是为了让人们暂离忙碌与奔波,在清明时节与念念不忘的故人、身边珍爱的亲人、遥相致意的友人相聚、诉说,或者携手踏青,又或者默默相对共享片刻安宁。清明,是团聚的时刻,不分天上人间。
提到清明,自然会想到《清明上河图》。这幅杰作为千余年后的人们留下了清明时节日常生活百态精准而详尽的记录。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
《清明上河图》有684个人物、95匹牲畜、122座房屋、29艘船、20多家店铺、15辆车、8顶轿子……一幅画卷,全长超过五米,山川河流、建筑风物、市井生活等尽收其中。面对这幅古典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观者仿佛走进画中,成为汴河虹桥上的一员,沐浴在千年前的春风里,与忙碌而欢悦的宋人,在清明时节一同踏歌而行。
面对《清明上河图》,仿佛正在实现一次真正的穿越,穿越到一千多年前北宋汴京的清明时节。那些人物原来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啊,具体而生动地活在画中。你看那门庭若市的正店大酒楼,与今日城中的老字号何其相似;你看那临街的小小商号,与今日胡同中的精致小店别无二致;你看那郊外赏花、饮茶的人们,与今日休闲游憩于美丽乡村中的人并无不同;你看那勾栏瓦舍中艺人的表演和观众的痴迷,与今日会馆里戏台上下的人竟有着相似的表情……这幅巨作就是这样带着后来者穿越古今,将宋代的人间烟火和城市温度一点一滴地展现,同时也一点一滴地启发观者去理解,文明是一代代人在精神历练中赓续,文脉是一代代人在抱朴守拙中传承。也许真的要感谢连生平履历都不曾留下的伟大的画家张择端,让此刻正在享受清明美好的人们,跨越千余年的时光,仍然可以看见一代代热爱生活的中国人在这个相同的日子里,带着相同的精神气质一路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春景的描写,清明的典故与故事数不胜数,滋养着后人。
从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人面桃花,到晏几道“万条千缕绿相迎”的春日盛景,人们感悟到“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清明,不只是一首如浸如染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天地合著的一篇振聋发聩的寓言。
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以清丽笔调写下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唐太宗把柳圈作为护身符和吉祥物,在清明时节赐予文武大臣。唐朝人插柳枝于门户,以避邪驱疫。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灵性,给人以佑生避邪的希望。
清明期间各地民俗活动异彩纷呈,而踏青、赏花则古今南北相同。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浪漫,滋养了它的子民在日常节令中不断发现美好的情致,也让清明这个看似平常的节气有了风雅。
在冯延巳笔下,清明是“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而通透豁达的东坡先生则在清明时节凝视着美艳不可方物的梨花感慨流光飞逝、人生苦短,娓娓道来地告诉世人“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清明节矣……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歌儿舞女,遍布园亭,抵暮而归”,让后人看到在一千多年前清明时节的美好景象。
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王娟:
清明时节,中国各个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各式各样的讲究。清明节这天,女孩们要结伴外出游春,参与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清明”的桑间野外,花红柳绿,芳草如茵,士女们艳装浓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歌声笑语,连绵不绝。此外,因为历史上有晋文公曾有折柳枝以寄托哀思之举,也为后人留下了清明时节插柳、戴柳的传统。民间认为,柳树本身有驱邪祛病的功效,到了唐宋时期,插柳戴柳就变成了一种流传极其广泛的习俗,很多文人留下了对清明时节“家家杨柳插门”的记录。
岁岁有今朝,年年有清明。
岁月轮回,遂有光阴递嬗;万物兴替,遂有生命不息。
这或许正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清明这个古老节气以及清明节这个特别的节日蕴含的人生哲学。清明节包含的传统文化之美,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中国人心中,堪称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纽带,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跟随时代变迁完成新陈代谢。清明,是中国人厚植心中的一片绿,也是对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美好祝愿。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清明篇。
本节目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感谢您的收听!
歌曲:《清明雨上》
演唱:许嵩
窗透初晓 日照西桥 云自摇
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
木雕流金 岁月涟漪 七年前封笔
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雨打湿了眼眶 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 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 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远方有琴 愀然空灵 声声催天雨
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月影憧憧 烟火几重 烛花红
红尘旧梦 梦断都成空
雨打湿了眼眶 年年倚井盼归堂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我在人间彷徨 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 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我在人间彷徨 寻不到你的天堂
东瓶西镜放 恨不能遗忘
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
(作者 安顿 诵读者 任志宏、施立学、闻佳、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