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堰河:牢记总书记嘱托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
在鄂西北群山环抱中,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这个曾经“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的贫困山村,如今蝶变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村集体资产超亿元,年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带领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砍山”到“护山”:绿色生产力革新传统发展模式
1992年,闵洪艳带领村民在石渣土上凿坑种茶,30多年持之以恒,将2.1万亩荒山变成茶园、杜仲林、松杉林的“绿色银行”。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1%,1200亩茶园年产茶叶20万斤,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实现了“叶子变票子”的跨越。
在堰河茶园,过期食品变废为宝,创新肥料滋养茶园。茶农们研究出用牛奶豆浆发酵的有机肥,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土壤板结的同时,让茶树吃上营养餐,茶叶品质和口感大大提升。堰河村发展有机茶,不仅喝出了健康,更喝出了生态产业链的新价值。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03年,堰河村推行“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制度。每户配置3个垃圾桶,湿垃圾沤肥还田,干垃圾资源化处理,有害垃圾集中处置。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人居环境,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见证着“生态经济化”的魔力。
三产融合: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乘数效应”
在堰河村,一产种茶、二产加工、三产旅游的融合正释放出裂变效应。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堰河香”品牌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120家农家乐统一菜价、统一标准,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民俗文化园、陆羽茶坛等景点与生态茶园串联,构成“村在山水中、人在图画中”的文旅矩阵。
“统分结合”的合作社模式成为关键支撑,生态旅游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品牌,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2024年,全村所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纯收入320万元,分红比率达到55%。这种“利益共享+自主经营”的机制,让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活水。
治理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智慧引擎”
在闵洪艳的带领下,堰河村的乡村治理智慧受到关注,他建立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推行村党委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机制,确保决策民主高效;同时培育“七贤八俊”“二十四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参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如今的堰河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趣。从“生态赤字”到“绿色银行”,从“空心村”到“人口净流入村”,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翼、以绿色发展为魂、以共同缔造为基,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正如闵洪艳从全国两会归来所展望的那样:“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到2035年,再造一个新堰河,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旺、笑声更多、幸福更长久。”
长江云记者:赵轶 管佳莹 梅媚 周瑞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