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起欢歌 ——孝南区“千亩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打开共富新空间
澴川三月,沃野田畴风景如画。3月25日,走进孝南区朋兴乡长风村“千亩方”整治项目区内,千亩油菜花海连天涌金、香气连绵。
放眼望去,整治后的田块阡陌纵横,硬质机耕道织成网格,废弃沟塘变身生态池,播种机在花田间划出笔直轨迹。去年“高粱红”的热度未减,今春油菜花金黄浪潮又引游人如织。
“今春轮作油菜花期长,观光步道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周边连着金卉庄园、金色农耕园、怡荷园等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玩上一整天……”长风村党支部书记赵泽平说。
“千亩方”破界连片,正让农田变身“风景区、致富田”。
为破解农村地区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近年来,孝南区以“千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为抓手,推动荒地变耕地、低效田变高产田,全区耕地总量实现“四连增”,粮食产能稳定在25万吨以上,一幅乡村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示范先行,多方联动,激活土地新动能
“从前的‘巴掌田’连农机都转不开,产出效益低,现在看不到头。”望着整治后的连片良田,朋兴乡长风村村民闵育齐感慨。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瓶颈也是发展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孝南区坚持以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造一块好地”为目标,在全市率先开展“千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
孝南区委、区政府将耕地保护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机制,与13个乡镇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任务分解到地块、责任压实到人,推行“X+1>Y”模式(后备资源+属地认领>目标任务),实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千亩方”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集成式改革,离不开资金、技术和政策协同。孝南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参与”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近50亿元,争取省级耕地保护激励资金300万元,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国企和社会资本,激活农村土地新动能,赋能发展“一汪春水”。
朋兴乡长风村1457亩土地一度因农户外出务工、经营不善撂荒超七成。该村启动“千亩方”整治后,拆除田埂沟壑,整合零散地块,引进稔泰现代农业公司流转土地,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高粱、油菜等作物,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
三汊镇复兴村将2000余亩荒废桃林复垦为连片麦田,引入中化现代农业公司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率提升至90%,亩均收益增长20%。
孝南区以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为牵引,已压茬推进朋兴、新铺、西河、杨店、肖港、三汊等10个乡镇18个片区“千亩方”综合整治项目,整治面积1.9万亩,新增耕地6166亩。
通过集中整治,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推动了闲地变耕地、低效田变高产田。原先的荒草地、苗木地变成了现在郁郁葱葱的水稻、小麦田和高粱地。
孝南按照“巩固提升一批、提质储备一批、整治建设一批、优化调整一批”的方法,稳步形成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层层套合的“金字塔型”耕地保护新格局。
产业融合,沃土生金,绘就共富新图景
“这些地经过整治后,环境变好了,种粮效益也提高了,我们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闵育齐算起账:土地流转租金加务工收入,年增收超3万元。
整治后的“千亩方”不仅是粮仓,更成为“共富引擎”。
朋兴乡将“千亩方”整治区与金卉庄园等景区串联,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带。三汊镇“千亩方”整治区内盘活1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村集体预计年增收30万元。
朱湖作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样板,构建“耕地保护+产业升级+生态优化”链条,打造5个“千亩方”示范片,连片种植优质稻、糯米,培育“朱湖糯米”品牌。依托首衡城供应链平台,延伸“基地+加工+市场”全产业链,全区131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就业超万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88亿元,“朱湖糯米”“肖港小香葱”等品牌溢价率提升30%。
通过“千亩方”土地整治,还带动村庄集并、设施升级,可产生1851亩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保障农旅产业项目落地,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每年增收约600万元。
同时,“千亩方”整治区内的村庄受益良多,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安全化,补齐了乡村基础设施短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大大提高,群众对“千亩方”农田集中整治热情高涨。
如今,孝南“千亩方”片区沟渠成网、道路通达,村庄绿化亮化全覆盖,和美乡村“颜值”“价值”双提升。
孝南区将深化“千亩方”示范,出台《新增耕地奖励办法》,推行“国有+集体”土地组合入市模式,推动整治范围向全域扩展。
沃野平畴,机械轰鸣。从朱湖国家试点到18个“千亩方”示范片,孝南区以土地存量换发展增量,让“藏粮于地”的根基更牢,“藏粮于技”的动能更劲,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产业兴”的现代农业图景正跃然澴川大地。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继红 通讯员 王德强 冯欢 左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