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解码利川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精神图谱
出租车司机应大中驱车劈开生死线,吼出“救人要紧”的铿锵话语;出租车司机宋丽琴三闯红灯为婴儿搏生机,制度温情与人间大义击掌相和;高三学子牟展以少年脊梁背起昏迷市民,千米疾行丈量青春担当……接连涌现的凡人善举,谱写了一曲热血与温情交织的“利川精神长歌”。
利川精神,是见危即动的肝胆,是舍我其谁的担当,是仁爱济困的赤子心,更是信义如山的英雄气。从“一人善举”到“满城春风”,利川人以行动诠释其精神内核。
钢钎凿破云中障
万臂抡出共富路
鸡公岭1900米悬崖上,六旬老人张苏生背着几十斤重的物资攀岩的背影,在2023年的风雪里挺起利川人的脊梁。
当游客在山那边的恩施大峡谷吃着5元烤玉米时,柏杨坝镇见天村的玉米却受困于无路出山。见天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富捐出20万元存款:“路通了全村都能富!”能人捐款400多万元、5000人次义务投工、200万元省下的伙食费等费用,这串数字在2024年8月15日化作3.8公里长6.5米宽的旅游路,让天堑变通途,筑起见天村的半小时经济圈。
村民无偿让出山林田地,五保户拄拐送茶水,女人们用背篓把物资背上山……恩施日报社策划的摄影展、拍摄的《绝壁开路》纪录片震撼全网,悬崖上的每一道凿痕都是关于发展的宣言。
这条“精神天路”正在延伸:李玉富等4名企业家带着2600万元返乡重振药材产业,在浙江务工10余年的杨海军回村修起新屋开民宿,700多人回村兴业和就近务工……绝壁上的集体冲锋,是利川人在乡村振兴大考上写下的标准答案。
冷后浑热了千万家
山茶花映红五大洲
利川红茶产业发展的路上,国茶大师邱建红在电萎凋车间摸索出了“电热恒温+标准化萎凋槽”现代萎凋工艺,在缩短萎凋时间的同时,通过稳定把控,极大提高了红茶品质,让“利川红”收获无数订单。
目前,利川市涉茶人口达到22万人,通过茶产业链建设,人均收入1.25万元。邱建红,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把深山绿叶变成外交国礼。
创新之火燎原,谢文英10年坚守忠路镇,为忠路贡茶换来全球有机认证最高勋章。当云尚农业胡磊把利川雪柳卖到了盒马鲜生,当童话小镇许丹用民宿联营激活农旅融合,利川人证明:大山从不是枷锁,而是托举梦想的手掌。
数据为创新加冕:专精特新企业从0到23家的飞跃,利川红、中药材产业链带动无数群众致富奔小康。这片热土上的每次突破都在见证:利川人的词典里,没有“守成”,只有“闯出新天”。
无影灯下无国界
三尺讲台三代情
在阿尔及利亚40℃高温天气里,牟耀华在手术室完成了第1000台手术,忍受膝盖疼痛的她笑言:“这里的每个新生儿都是非洲的希望。”这位“荆楚楷模”用带血的双膝,丈量出医者仁心的世界高度。
教育阵地上,曹旺珍家庭三代人用27年光阴,将下岗买断工龄的补偿款和东拼西凑借来的几万元钱,化作蓝天幼儿园的琅琅书声。从最初租用的废旧仓库到如今占地6亩的省级示范园,他们减免贫困生学费超百万元。“全国最美家庭”的奖牌旁边,挂着孩子们画的“园长奶奶”,彩色蜡笔涂抹出教育的温度。
道德星空的坐标清晰可见:罗建波20多年指挥侦破各类刑事案件4000余起,司法所长雷红兵37年来调解矛盾纠纷3000多件,吕诗雨在洪水中救起3条生命……5位“中国好人”、9位“荆楚楷模”组成的群像,标注着利川人的精神海拔。这些鲜活的个体证明:利川的温暖,从来不只是地理气候的馈赠。
蔓子头颅重千钧
树生肝胆照汗青
公元前361年,巴国将军巴蔓子“刎首留城”后,遗体被葬于巴国清江县(今利川)都亭山,其忠烈精神随着巴文化的传播,深深扎根利川;1937年,21岁利川子弟陈树生绑满手榴弹跃下四行仓库,用血肉在苏州河畔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从古至今,忠烈气节在这片土地上从未断层。
当《八佰》的镜头扫过陈树生牺牲地,利川人看到的不是电影特效,而是利川人骨子里的血性。鱼木寨里的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代代相传,陈树生四行仓库那纵身一跃,不过是利川人在千年家风熏陶下的必然选择。如今的利川,已把红色教育融入中小学必学篇目;在柏杨坝镇,见天村天路旁矗立起精神传承馆。历史与现实在此交响:所谓家国,就是无数普通人把生命熔铸成民族脊梁。
当晨曦漫过腾龙洞,清江号子与高铁轰鸣共奏新曲,利川人的精神密码愈发清晰: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凿穿困局,用滴水穿石的韧劲打磨匠心,怀悲天悯人的仁心照亮人间,秉忠肝义胆的赤诚浇筑国魂。从巴蔓子到牟耀华,从绝壁天路到世界品牌,利川人用几千年未改的秉性证明: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超凡入圣的神话,而是平凡者在每个关键节点,选择把脊梁挺得比群山更直。
这方水土孕育的,是遇绝境则开山、见危难则伸手、对承诺则生死不负的“利川魂”。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武陵山区,世界终将看见:利川人骨子里的精神图腾,早已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