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鄂州 | 推进武鄂产业协同 葛店国家经开区签约产业项目102亿元
推进武鄂产业协同 葛店国家经开区签约产业项目102亿元
3月21日,葛店国家经开区召开2025年一季度全球招商大会,现场签约8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02亿元,聚焦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速构建武汉都市圈万亿产业集群。
作为武汉都市圈“桥头堡”,葛店依托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投资过千亿级的链主企业,承接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辐射,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大健康、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此次签约的8个项目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将进一步完善与光谷的产业协同,实现延链、强链、补链。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向玉枝:“基于我们产业的不断拓展市场的需求和武鄂之间的协同发展,武汉还是聚焦到我们的新能源装备项目达成产能在50台套(年产)。”
鄂州市葛店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吴勇:“我们葛店的产业发展基础就是通过承接和配套东湖高新的产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专精特新企业60%-70%就存在研发总部在光谷,我们有很好的推进机制,我们在政策方面鼓励企业研发经费、人才落地上我们给予奖励。”
大会现场,还聘请了7位招商大使。博进生物创始人瞿欢欢是其中之一。来自国内纯化填料领域隐形冠军企业的他,将带动长三角产业资源向葛店国家经开区集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圈。
苏州博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 瞿欢欢:“希望通过我们自身带动作用,能把我们整个江浙一带的上下游企业能够招引到湖北来,招引到我们葛店来,我们到光谷生物城其实很近的距离,有整个湖北生物制药的圈子(形成)生物制药上下游产业链的全集成。”
进一步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推进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今年葛店国家经开区将计划设立10亿元半导体专项基金、20亿元母基金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实验小鼠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协同
在葛店国家经开区召开的2025年一季度全球招商大会上,鼠来宝(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追加1亿元投资建设二期项目,下面跟随记者的镜头,带您一起走进实验小鼠的世界。
走进鼠来宝生物的智慧城一期繁育基地,全封闭洁净走廊串联起隔离检疫区、体外受精实验室和生产繁殖区等不同功能分区。在实验室,身着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正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培育SPF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实验小鼠。
鼠来宝(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子午:“我们现在引入的就是试管婴儿的技术试管小鼠,3个月、6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批量繁育出来800 1000只。原来他(科研人员)可能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得到他的基本实验数据,现在可能6个月9个月就可以得到他的研究数据,可以加快医药研发的速度。”
目前,鼠来宝生物的实验小鼠主要供给科研院所、医院和生物医药企业,今年公司进一步拓展了实验外包服务,即为客户提供动物造模和药效评价等实验服务,预计今年产值将较去年增长2.5倍。
鼠来宝(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斌:“我们在鄂州建立这个实验基地以后,我们可以吸引其他的新药研发公司落地到我们这一块,他们希望就近找到这种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企业,为他们完成一些临床前药物评价的工作。”
目前葛店在生物医药领域聚集有人福医药、爱民制药等12家上市企业研发中心。此次签约的二期项目,将建设4000平方米厂房,小鼠饲养容量从2万笼位提升至3万笼位。以实验小鼠为支点,这里正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创新生态。
鄂州市葛店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吴勇:“我们目前研发确实是一个短板,因为生物医药研发肯定(武汉)东湖高新走在前,我们可以借东湖高新的势,补我们自己的短板。”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 智慧农机绘就春耕图景
春耕时节,鄂州广袤田野上处处都有智慧农机的身影,为乡村振兴注入硬核科技动能。
犁地、播种、镇压……在鄂州一片13亩的水稻田里,旋耕机与播种机正在协同作业,随着机械臂规律性摆动,稻种均匀地播撒入行距精确的田垄间,株距稳定控制在5至8厘米的黄金区间。
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本义:“我们这块地有13亩,正常来讲就是一个半小时可以全部平填和播种耕完,机器播种的话省工又省力,速度快、非常精准,就相当于13个人要一整天(耕完)。”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播种质量直接影响全年收成。针对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播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株距不均、漏播重播等问题,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出新一代智能播种控制系统,能精确计算每平方米落种的数量。经实地测试,亩均节约种子3-5公斤,出苗整齐度提升40%以上。
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本义:“前几年的播种对农机手的要求你把拖拉机匀速前进,不然的话种子播得稀稀拉拉的,或者有的播得密。现在随着北斗卫星技术的发展,我们播种机上都装有基于北斗的卫星、控制器,不管你拖拉机跑得快和慢,它都能够自动控制播种的均匀度。”
智慧农机带来的不仅是春播效率革命,更催生出"科技种田"新模式。
鄂州市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 李卫卫:“这片小麦是去年11月12号播的,现在基本上就定型了,这个每亩用种量在25斤左右,人工撒的话起码在30斤以上,相比人工撒播的话(存活率)提高了20%。”
鄂州乔街何以让百万游客“穿越”至此?
鄂州吴都乔街景区,凭借“三国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沉浸式体验,开街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10万人次。一条街,何以让百万游客“穿越”至此?巨大的“流量”又要如何转化为留量,一起来看新闻观察。
走进吴都乔街,三国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白天,坐在古戏楼里听一部吴都史,身着汉服化身“大乔小乔”;夜幕降临,一出《小乔出嫁了》的剧目,将游客带进周瑜和小乔大婚的现场;沉浸式体验三国文化、感受吴都历史,成为了武汉都市圈游客们的周末度假选择,景区最高峰日均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鄂州吴都乔街景区汉服店店长 丰云:“我们店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能做几百个人,有一些是亲子,妈妈带小孩,然后年轻的学生,包括阿姨们都挺多。”
有了流量,如何让游客留得下来?乔街的答案是:构建全天候、多层次的消费场景。朱门绣户的漫楼、流光溢彩的民国街、桃花树下的黄包车……18个精心设计的拍照点,让游客随手一拍即成“大片”;从晨间的《赤壁赋》吟诵,到深夜的电音狂欢,28场演出构建“永不落幕的秀场”。“一街一故事、一铺一场景”的布局,留住了游客,也留住了消费。截至目前,景区总营业额达4000万元。
鄂州吴都乔街景区运营总监 皮国朋:“我们有小吃街,还有我们的民国街、休闲街,民国街主打就是怀旧,休闲街我们的定位,主要是当地的一些游客可能会比较偏多一点,他下班可以到这来逛一逛。”
而要将游客留在鄂州,还需要激活全域旅游的动能。当下,鄂州正深入挖掘鄂州“三国吴都”的历史文化底蕴,联动市内的西山景区、鄂州市博物馆、观音阁等,打造城市慢游旅游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农商文旅融合的大文章,引导周边景区景点与乔街联动,打造周末“微度假”精品旅游线。
鄂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 局长 罗建:“周边景区借势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华容区通过“彤诺之夜”电音节,吸引游客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破亿元。梁子岛通过线上营销实现单日游客量破万,鄂城区岳石洪村‘乡村市集’活动,单日吸引上万人次。村民通过农产品销售和民宿经营,实现收入大幅增长。”
乔街的火爆,是湖北文旅“留量思维”的缩影。从文化IP到消费场景,从“一日游”到“两日留”,鄂州吴都乔街的实践,为湖北文旅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冯玮:“它里面既有三国文化元素,还有民国的建筑还有民俗的体验,游客去了以后它是有足够的消费场景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可以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去体验、让他们去感受,可能在不同的场景下就激发了他消费的欲望。”
长江云新闻记者 冉涛 刘璐 全晟 秦婧 王天宇 实习生 涂诚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