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150元文身与76万清洗费:未成年人文身背后的社会之痛

云上枝江  2025-03-26 14:21:40
分享到:

近日,14岁少女花150元文身,经鉴定,清洗竟需要8次激光治疗、花费76万余元的事件引发公众广泛讨论。据悉,女孩母亲发现未成年的女儿文身后,将商家诉至法院索赔。最终,法院判决文身店主担责60%,先支付一次清洗费9.6万元。几十万文身引发的争议,将未成年人文身这一社会隐痛推至公众视野。

近年来,文身似乎成为青少年彰显个性的“肌肤印记”。他们出于从众或者叛逆心理,一时冲动前去文身,之后又追悔莫及。而文身行业逐渐暴露出来资质缺失、卫生条件不达标、设备消毒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是违规向未成年人群体提供文身服务广遭诟病,文身后易感染、难复原、就业歧视等早已引发社会讨论,其引发的法律风险和社会危害不容忽视。

本期丹阳时评作者林川提出了他的观点——这场看似简单的消费纠纷,实则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的多重漏洞。

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确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但具体到文身领域仍存在法律真空。部分地方性法规虽禁止为未成年人文身,但全国性立法缺失导致监管存在地域差异。文身店主以“未明确禁止”为由推脱责任,折射出制度设计的模糊地带。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新乐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陈莉娜表示:“尽管2022年出台的《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但对于违反规定向未成年人文身的经营者如何处罚、具体由哪个部门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

部分地区虽尝试通过经营范围标注“禁止未成年人文身”进行约束,但对卫生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核心问题仍无明确规定。文身行业归属监管也尚不明确,市场监管、卫健、公安等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违法难究,间接导致了部分商家为牟利仍违规操作。未成年人只需提供虚假身份证明即可完成文身,且文身图案多涉及暴力、色情等不良元素,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陈莉娜表示,文身店不能接待未成年人,这是行业基本道德底线。

商家伦理责任的溃败在此案中尤为刺目。文身作为具有永久性特征的体肤改造,经营者本应承担高于普通消费的审慎义务。涉案店主既未核实年龄,也未告知风险,更遑论获取监护人同意。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未成年人权益之上的行为,暴露了行业自律机制的集体失灵。值得关注的是,法院判决突破性地将清洗费用纳入赔偿范围,为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判例。

监护缺位同样值得深思。少女从产生文身念头到实施行为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预警机制全然失效。这既反映出代际审美认知的鸿沟,也暴露出现代家庭沟通机制的僵化。但将责任简单归咎于家长显然有失公允,当商业场所随时可能成为未成年人自主决策的"危险空间",社会亟需构建更严密的全域保护网络。

破解未成年人文身困局需要多维治理。立法层面应尽快出台全国性禁令,明确经营者核验身份的法定义务;行业内部需建立从业资格认证与伦理审查机制;学校教育系统应将身体认知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医疗机构则要规范清洗治疗定价标准。更重要的是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预防机制,在青少年价值形成期植入理性的身体观和审美观。

皮肤上的图案可以清洗,但制度漏洞留下的社会疤痕需要更长时间修复。此案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当未成年人冲动触碰永久性身体改造时,整个社会的保护机制不能继续沉睡。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龚春梅 潘德铭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