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咸安:科技春耕绘就绚丽新景
春风拂过,唤醒沉睡的大地,万物萌动。整个双溪桥镇的田野间,弥漫着浓郁的科技气息,奏响了一曲活力满满的春耕交响乐。
步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三桥村,大棚内红彤彤、金灿灿的太阳花肆意绽放,似是在热烈欢迎春天的到来。一旁,香椿树枝头挂满了紫红、鲜嫩的香椿芽,鲜嫩欲滴,让人垂涎。蔬菜基地里,西瓜苗、黄瓜苗在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叶片舒展,绿意葱茏,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而在汤垴村的上空,无人机如灵动的飞鸟,有序穿梭,为广袤的农田开展春管作业,构成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面。
2月21日,记者踏入双溪桥镇的三桥村与杨堡村,一幅春潮涌动、科技赋能的田野春色图,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在眼前徐徐铺展。
刚踏入三桥村的香椿基地,便能看到几个村民手提水桶,在大棚中熟练地忙碌着,他们正专注地采摘鲜嫩的香椿。62岁的龚桂芳动作娴熟,边采边热情地分享着采芽窍门:“采摘香椿芽可有门道,一要留意颜色,得是那种紫红的色泽;二要关注长度,芽长到8至12公分时,便是最佳采摘时机,此时的香椿芽口感最为鲜嫩。”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龚桂芳每天能有80元到100元的收入,这让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咱们这儿的香椿,全程不打农药,是实打实的绿色食品,口感绝佳,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生发等诸多功效。”星辉花卉合作社老板刘俊贤满脸自豪地介绍着。他接着说道:“目前这两个大棚里,一共种了4万枝香椿,可每天产量最高也就100箱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扩大规模势在必行。”当下,香椿在上海西郊市场十分抢手,每斤能卖到70元的高价。但由于近期气温较低,香椿生长受限,产量难以匹配订单量。为了缓解这一局面,刘俊贤一方面紧急从山东订购了6万枝香椿补充货源,另一方面,果断计划再培育10万枝香椿苗,全力拓展种植规模,力求在这大好的市场行情中抢占先机。
刘俊贤在上海和江浙一带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也因此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多年来,他不断调整种植品种,从苕叶尖、花菜到非洲菊,再到如今的香椿,每一次转变都是他精准把握市场风向的有力证明。当下,瞅准香椿市场的火热行情,他正鼓足干劲,精心谋划着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
在面积近1亩的蔬菜育秧大棚里,村民吴安心正全神贯注地将发芽的黄瓜苗一株株轻轻放入基质盘。“这些培育好的黄瓜苗,能移栽160亩田呢,可都是丰收的希望。”村党总支书记吴长江满怀期待地说道。吴长江还透露,除了香椿种植,村里还积极谋划,打算将嘉鱼种植蔬菜的老板引进来,计划种植200亩露天蔬菜,包括冬瓜、南瓜、白菜和包菜等品种,进一步丰富村里的蔬菜产业布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香椿大棚对面,6个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走进大棚,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精准调控的温湿度环境中,金色与红色交织的非洲菊开得极为旺盛,花朵硕大饱满,娇艳动人。几个村民正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着鲜花。据了解,这些非洲菊栽种一次,可持续采摘3年,且一年四季都有产出,凭借其艳丽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在市场上一直十分畅销,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双溪桥镇,不仅有科技助力的春采场景,无人机参与春管更是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在杨堡村的农机培训基地,咸安区农业农村局特地邀请了慧飞无人机技术培训中心的专家,为8名种植大户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培训现场,专家们耐心细致地讲解着操作要领:“使用无人机进行农田作业,首先要在设备上精准设置程序,仔细圈定好田地的边界范围,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情况,合理设定飞行速度,将飞行高度控制在距离作物2.5米至3米的最佳区间。飞行过程中,务必提前绕开或者清理田地里的障碍物,一切准备就绪后,启动程序,无人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自动执行飞行作业了。”
在双溪桥镇汤垴村,62岁的陈咏芝夫妇便是科技种田的典型代表。去年5月份,他们积极参加培训,成功掌握了无人机飞行技术。如今,在汤垴村一组的180亩油菜基地里,陈咏芝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为油菜田施药、肥。谈及科技带来的改变,陈咏芝感慨万千:“以前给700亩田打药施肥,得请5个人忙活整整一周,现在有了无人机,2天就能轻轻松松搞定,省时又省力,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咸安的乡村大地上,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到智能化的农田管理,各种科技元素如繁星般汇聚,相互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新时代科技闹春耕的乡村美丽画卷,也为乡村的繁荣发展勾勒出无限可能。
特约记者:胡剑芳 通讯员:雷莹莹 戴莹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三审:徐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