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武汉:光谷之变见证创新自信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是观察我国科技创新的一面镜子。前不久笔者再次到这里采访,所到之处能明显感到强烈的创新自信。
光谷以光电子信息产业见长,行走其间,技术“上新”令人振奋。在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无论是引领行业车载玻璃激光加工的智能装备,还是打破垄断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装备,通过近几年发展进步,其应用领域更广泛、科技含量更高,竞争力也大幅提升。两年前正式运营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里,涌现了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等新技术、新产品,为光谷创新注入新活力。
技术突破动力何来?采访中得知,这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强大驱动。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玻璃屏幕提出的诸多新需求,推动着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研发出一次完成大面积切割的新一代车载玻璃激光加工智能装备。我国许多领域的发展起步晚,能后来居上的底气之一,就来自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充分用好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创造应用条件,将实现更多应用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做强做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必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光谷加强原始创新的决心令人印象深刻。从布局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建设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战略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光电融合芯片、光通信模块、钙钛矿电池等新成果不断涌现。光谷之变,是我国原创创新能力提升的缩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从0到1”的成果,将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光谷向改革深水区摸索。两年前,搭建高校院所和产业的桥梁,这里有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孵化器平台;今天,闯关“最初一公里”,光谷设立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等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行性验证。例如,聚焦“最难一公里”,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科创供应链思维,打通产业化堵点。
再次走进光谷,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自信更让人鼓舞。经过创新淬炼,他们底子更扎实、视野更开阔、心态更从容,已开始在各个领域挑大梁、当主角。跳出光谷看全国,近年来的一系列创新突破,更让人感受到青春的力量。自信是创新可贵的品质,今天,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基础、有条件、有制度保障,不论是关键技术攻关还是科学前沿研究都大有可为。以创新自信叩响科技强国之门,我们定能在科技竞争中挺立潮头,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