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长江文化・非遗耀荆楚|取四季草木 染人间美色
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聚光灯下李子柒身披黄青渐变长裙翩然起舞。这抹惊艳世界的东方色彩,源自一种以植物做染料的传统印染方法。今天的《走读长江文化・非遗耀荆楚》,让我们一同感受这项神奇的非遗技艺——植物染。
采摘染材、以水萃取、扎结织物、浸泡染色、清洗晾晒,一件件精美的植物染丝织品便问世了。植物染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800年前。但在现代工业化学染色的冲击之下,许多植物染配色方法,已经濒临失传。69岁的黄荣华,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业界誉为“中国天然染第一人”,他多年坚持传承,誓要为植物染正名。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荣华:我在纺织行业干了那么久,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古老的技艺拿来用呢。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赚了有100多万全投进去了,做做实验,去做田野调查。
由决定到做成,中间的路并不容易。一切学习和研究,只能靠黄荣华自己摸索。上高山、入丛林,一点点收集染材,一遍遍调整配比。每次制作过程,黄老从来不戴手套,触摸温度、感受黏度,全凭手感和经验。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荣华:重新把这个技艺再捡起来,一般手能忍受的温度是60度,它要求手非常快,我其实是个急性子,做这个工作你急没有用,你急相反会出错。
以古老技艺,还原中国色,黄荣华查阅大量文献,深入考证色彩背后的文化。檀紫、青莲、雨过天青……这些记载在诗词、典籍、书画里的色彩,在一次次实验中,逐渐具象化。用了40多年时间,黄荣华还原出1082种传统中国色,制作出中国第一份植物染色标准色卡。为了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黄荣华还开设培训班,陆续培养了400多名学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亲身体验植物染的乐趣。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学生 宁洁:我真的学到了干货,我感觉非遗它不是什么空中楼阁,它其实离我们很近。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荣华:如果坚持开到第100期,我应该80岁了,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那个时候,趁我现在身体还可以,尽早把这个技术传下去。
蜡染摆件、扎染挂画、印着“鸟虫篆”的帆布包,还有用植物染料绘制的山水玄关屏风,一系列造型精美的文创产品,让这项传统技艺飞入了更多年轻人的朋友圈。这段时间,黄荣华正忙着与武汉大学开展合作,在非遗课堂和“鸟虫篆”文创方面,做出更深的探索。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荣华:古代的这个体叫“鸟虫篆”,武汉大学有个古文字研究所是专门研究这个的,下一步要进行合作,通过包袋、T恤、服装,把我们楚国的传统文化给它时尚化。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黄敏:希望能够做出有武大特色的“珞珈山植物花园”系列,可以给我们做产品设计、做环境设计有很多的灵感。
(长江云新闻记者 索一方 王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