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春运”,您还记得吗?
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在今天(2月22日)落下帷幕。整个春运期间,武铁共发送旅客2494.4万人次,同比增长7.9%,武汉站、武昌站、汉口站分别发送旅客407万人次、206万人次、3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7.4%、7.6%、21.9%。
春运,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数以亿计的人背上行囊,在节前奔赴团圆,在节后继续奋斗,成为独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回顾这些年的春运盛况。
曾经,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车票
春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铁道部首次明确了春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的时间段,日均客流量为73万人次,高峰客流量达到90万人次。1980年,“春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标志着春运正式成为全国性的交通运输事件。
2005年,武汉铁路局成立。彼时的春运,是一场充满艰辛与等待的旅程。候车大厅容纳有限,旅客们在寒风中于站前广场排队等候;为了抢到一张通往家乡的车票,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候在售票窗口前,甚至不惜从车窗攀爬而入,只为争取一个归家的座位。这是“绿皮车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年代无数游子对团圆的执着追求。
2005年,武昌站候车大厅容纳量不足。春运期间,旅客需在站前广场的临时候车区候车
2006年春运,回家的车票依旧是一票难求
2007年春运,在汉口站,一名旅客试图从车窗上车
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严重冰雪灾害。武铁各车站增加人手,做好旅客的疏通和引导服务。
2009年春运期间,还在建设中的武汉站
乘着“陆地舰队”飞奔向团圆
2009年底,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正式开通运营,列车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疾驰而过,犹如一支蓄势待发的“陆地舰队”,打破了中国铁路春运的传统瓶颈。从此,动车组成为春运舞台上的主角,极大缓解了运力紧张的局面。这一时期,武汉站拔地而起,成为现代化交通枢纽;多条城际铁路相继开通,编织出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与此同时,科技手段也开始崭露头角——电话订票、银行卡支付以及后来的12306手机APP,为旅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购票便利。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动车,不仅见证了技术的进步,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
2011年,部分车站设置自动购票机,许多旅客通过自动购票机购票,缓解了人工窗口的排队压力
2013年是京广高铁全线贯通、汉宜铁路开通运营后的首个春运
2013年底推出的“铁路12306”手机APP,让人们的购票方式再次改变
2015年春运,是武石、武冈城际铁路开通后的首个春运
这条回家路,“智慧”又暖心
进入2019年后,智能导航APP、刷脸进站、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的普及,让春运变得更加高效与智能。随着“节前北上广,节后看武汉”成为全国春运高峰客流常态,武铁组织党团员突击队和“小桔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车站特别开设快件托运服务、急客通道等,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非遗版春节”“送福进万家”等文化活动,赋予旅途更多的温情。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让每一次归乡之路都充满了家的温度。
2017年,武汉站在全国率先推出刷脸进站服务
2019年春运,智能机器人亮相火车站
2025年春运是首个“非遗版春节”的春运,各车站、列车开展“送福进万家”文化活动
2025年春运,襄阳客运段“龙韵骧梦”乘务组在列车上与旅客们共庆春节。
这些年,铁路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从坐上绿皮火车慢慢颠回家,到动车“陆地舰队”蓄势待发;从凌晨抱着棉被排队购票到“12306”手机买票;从“爬门爬窗”备受煎熬,到智能复兴号上的优质服务。那些归途的故事,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长江云新闻记者:李慧 通讯员 武铁轩
编审:向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