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兴山:这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
2月18日一大早,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的村民老王就驾驶着旋耕机,在蔬菜大棚的地里来回穿梭,为即将下种的青椒、茄子等蔬菜做着准备。这个大棚占地5000平方米,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
2024年底,地处三峡库区的咸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24万元。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因地制宜,通过大棚种植、光伏发电和成立劳务队等方式,一跃成为兴山县第一个村集体经济过百万元的脱贫“明星村”。
咸水村山高坡陡、地广人稀,由原8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不少村民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深处,一年到头难得进一趟县城。此前,村民们一直靠种植玉米和水稻为生,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过5万元,是当地闻名的省级贫困村。2020年,村支书杨立虎上任后,便开始摸索如何让贫困村民“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
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立虎表示,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他们首先发展了大棚种植,主要是柑橘育苗,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增加了10万元。
全村共有人口2148人,其中在外务工的就有700多人。如何让这些村民在村里就能就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大棚种植,村民在这里务工可以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村里挣到了“第一桶金”!
2023年底,兴山县咸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杨立虎书记介绍,村里把适龄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劳务队,添置了挖机。通过劳务承包,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
在村委会楼顶,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与初春的暖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光伏发电成为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又一来源。
宜昌市税务局驻咸水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俊生表示,截至目前,市税务局共投入帮扶资金220万元,修建了3座装机容量共200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8万元。下一步,他们还将筹建饮用水厂和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
当老王的旋耕机在地里穿梭时,一墙之隔的村委会三楼正在召开咸水村2025年经济工作会。会上,村里的产业能手、升学和生育二孩的先进代表共26人接受了表彰。其中,产业能手就有15人。
村民甄井民上台领奖,并分享了自己的发展经验。曾经在外务工的甄井民,2018年回乡创业,利用20亩土地发展冬桃和脆李种植。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近两年他家的小水果开始丰收,每年能为他增加10余万元的家庭收入。
1991年出生的曹光灿,也于2022年回到村里。他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顶,流转了100亩土地,发展高山蔬菜和药材种植产业,每年产值可达40多万元。
如今的咸水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乡谋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俨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记者:杨自林 王钰琪 田甜
通讯员:鲁健婷 编辑:郝小芳
一审:郝小芳
二审:张雅莉
三审:吴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