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造了一座种子“诺亚方舟”
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内,一座现代化的种子“诺亚方舟”——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日前已圆满竣工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投入使用后,预计会有4.5万份种质资源,共计10万个种子材料存放于其中“冬眠”,可满足湖北未来3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需求。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登上“种子方舟”
放入中期库的种子,先要经过层层筛选和处理,可谓万里挑一。首先,种子必须品质优良,且成熟饱满,每类种子入库前都需在放大镜下进行精选,剔除虫蛀、残破、霉变、腐烂、畸形的种子。此后,科研人员还会将种子放入特制的容器中,使用熏蒸剂进行杀虫和杀毒。经过消杀的种子干燥后,将被分配到一个个硫酸纸袋或尼龙网袋中,登记入册,贴上独一无二的条形码,最终才能被放入冷库中。
它,为什么被称为种子的“诺亚方舟”?
目前,中国已跻身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之列,但尚未成为资源强国。在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中,种子堪称农业的“芯片”,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的建成和使用,将使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濒危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得到有力保障,也为选育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这个“种子诺亚方舟”里,都有些什么种子呢?
■ 最迷你:籽粒苋种子
籽粒苋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古老作物,属于苋科苋属。其种子被称为“未来粮食”,蛋白质含量高达13-18%,远超普通谷物。此外,它适应性强,耐旱耐盐碱,能在恶劣环境中生长。
籽粒苋种子以其极小的体积和轻盈的重量著称,千粒重仅为0.5克,相当于一片羽毛的重量。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可持续农业的关注增加,籽粒苋正逐渐成为食品、饲料和生态修复领域的新宠。
■ 最重磅:刀豆种子
刀豆,因为豆荚的形状像刀而得名。刀豆种子以其庞大的体积和惊人的重量脱颖而出,千粒重可达2000克,几乎与一个小型西瓜的重量相当。刀豆种子的坚硬外壳和内部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其成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传统食材。它们在全球多地广泛种植,既作蔬菜食用,也用于中药。刀豆种子适应性强,能在多种土壤中生长。
■ 最绚丽:食用豆类
食用豆类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而闻名,包括白色、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橙色等多种色调。这些豆类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营养丰富,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最传奇:马尾粘
马尾粘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杂交水稻品种。1984年3月,科研人员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了一棵不育株。这一发现为后续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它的出现开创了杂交水稻的新纪元。马尾粘通过独特的遗传特性,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完美结合,为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 最古老:房县背子糯
房县背子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糯稻品种,据传在唐代就已经被用于酿造黄酒。这种糯稻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成为房县传统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种子只是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的冰山一角。据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主任徐延浩介绍,该资源库建成后将投放10万个种质材料,库体面积达到850平方米,是原来的4倍之多,集种子资源保存、鉴定到创制全流程于一体。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502/2716839267a7b5e25f1228ea166c8462.png)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502/b3c9e96ffabd0c086cf2b000378c8ce9.png)
● 建筑规模:总建筑面积7200㎡,相当于1.7个标准足球场
● 储存能力:最多能储存30万份种质资源
● 智能仓储:114㎡空间储存10万份种子
● 温控体系:-18℃至8℃三级分区保存
● 科技配置:配备8.1米高全自动机械臂,可覆盖40米作业半径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502/c6e1e6532e999d9ee203f669fc77c866.png)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502/270f35a7e3c464eb427d168e020d5324.png)
这是华中地区最大、最智能的种质资源中期库
湖北省种质资源中期库就像立体车库一样,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多层存储单元,使得大量的种质资源得以密集、有序地保存,大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种质资源中期库还采用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能够精确记录每一份种质资源的存储位置、保存条件以及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只需输入编码,机械臂便能在零下18度的低温库中精准抓取目标种子。相较于传统人工翻找档案袋的保存方式,新系统将种子存取效率提升20倍以上。
“我们的数据库就像种子的‘基因身份证'”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主任徐延浩介绍,每份入库种子都建立了包含地理位置、性状特征、基因图谱等200余项数据的数字档案,并与国际基因数据库实时比对。目前配套的服务器可承载10万份种子的精准鉴定数据,为育种专家提供"远程相亲"服务——通过分析种子间的遗传距离,为远缘杂交配对最佳组合。
这座"种子方舟"已启动为期两年的试运行,计划在2025年完成全部30万份种质资源的数字化迁移,为未来30年农业升级储备战略资源。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丰收的田野,这是一场科技与自然的默契合作。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不仅是种子的守护者,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石。这些看似平凡的种子,正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繁荣根基,支撑着农业强国的梦想。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张项青 通讯员 谢娅)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