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月同圆闹元宵,家国和谐安天下
灯月同圆闹元宵,家国和谐安天下
——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辅导系列述评(二十五)
正月十五月正圆,阖家共度元宵夜。从汉代“燃灯祭天神”的祈福仪式,到宋代“妇女联袂出游”的盛世图景,再到如今祖国各地五彩缤纷的灯火展、横贯夜空的激光秀,在漫卷万里山河的灯火背后,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沉淀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基因,映照出一个人民幸福、国家安宁的中国,更承载着国家安全的多维图景。
热闹元宵,共护文化传承
华夏闹元宵,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元宵活动始终热闹非凡,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吃元宵,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是中国年的“压轴戏”。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汉武帝祭太一神、燃灯表佛,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至汉明帝时,每到正月十五日夜,更是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隋唐盛行赏花灯开元宵行乐之端,“竞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就是在描述当时盛况;宋代逛灯会、猜灯谜、吃元宵渐趋流行,“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基本形成了中国元宵节的传统庆祝方式,历经千年久盛不衰;明清时期,舞龙舞狮、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涌入节日,每日社火不断、锣鼓喧天。在热热闹闹的欢聚、喜庆团圆的气氛里,元宵习俗代代相传,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有力地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印记和价值观念,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共同的民族精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维护文化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文化安全领域各种矛盾交织叠加,风险挑战潜滋暗长,我们务必全面加强维护文化安全工作,防范应对文化安全领域各类风险挑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灯照山河,共守万家灯火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通过对比往昔的热闹与当下的冷清,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也隐含着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祈愿。“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在李商隐的笔下,元宵节的车水马龙、灯火闪烁与国家兴盛的时代背景进一步连接。这些诗词历经岁月洗礼,反映出在元宵佳节的灯火中人们对国泰民安的希望,也凝聚成中华民族对国家安稳、社会和谐的执着追求。
国安则民安,民安则家兴。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维护人民安宁、社会安定,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为人月团圆、灯火万家提供坚强保障,让每个家庭都能在祥和的氛围中延续幸福。
灯月同圆,共享天下安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的词句不仅描绘出元宵夜的繁华盛景,也寄托着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更道出了人类对团圆、繁荣与安宁生活的共同向往。如今,元宵节习俗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跨越国际、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
百年变局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面对共同挑战,同球共济、和合共生是唯一出路。正如元宵节所蕴含的“团圆和谐”理念一样,中国始终坚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同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华灯映遥夜,天涯共一灯。值此元宵佳节,花灯绚烂,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各国携手迈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