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见证|橙农的“百万”级收支账单
秭归橙农:收支账单“百万”级
2月9日凌晨3:40,伴随着一阵闹铃声,秭归县泄滩乡陈家湾村民吴承红立马翻身下床,草草洗了一把脸,便开着载有无人机的小货车出门了。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秭归县水田坝严坪村。和他一起的,还有两名无人机飞手。今天,他们要吊运中华红脐橙。
53岁的吴承红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泄滩乡脐橙社会化服务带头人。作为“秭归橙农”队伍中的一员,吴承红劳务服务队曾获得秭归县“十佳社会化服务组织”“优秀采果队”等荣誉。
谈及过去一年的收支账单,吴承红抱来4本厚厚的账簿,这里面有他带领的劳务服务队全年的收支情况。
翻开2024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果账簿,密密麻麻的数字映入眼帘,服务对象、家庭住址、服务金额……每一笔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既有托管服务合同,更有每家每户签字按手印后的完工单、满意度。
记者翻阅发现,吴承红劳务服务队2024年共采摘、吊运柑橘676.5215万公斤,服务橙农362户次,收入319.1104万元。全年完成柑橘专业修剪819亩、柑橘打孔施肥500亩,服务橙农101户次,按每个工每天260元的单价,由农户直接兑现给服务队员。
老吴所在的泄滩乡是夏橙主产区,全乡种有夏橙2万余亩。因地势险要陡峭,这里的夏橙树大多生长在绝壁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来夏橙下山只能靠肩挑背扛。
△昔日果农们用背篓转运脐橙。(通讯员郑家裕 摄)
2018年,吴承红组织40多名队员,牵头组建秭归县吴承红劳务服务队。
2023年,吴承红劳务服务队队员达到156人,采果550万公斤,收入近300万元。而他自己年劳务收入仅3.5万元。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把队员们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带领下,劳务服务队队伍稳定,收入不断增加。
两河口镇中心观村三组村民宋士虎夫妇,自2018年起就跟着吴承红采摘夏橙,7年下来,累计收入近50万元。“都是沾吴承红的光,我们才能有这些收入,不然靠我们自己,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电话中,宋士虎感慨道。
背橙下山异常辛苦,劳动强度大,旺销季节更是一工难求。多年来跟随他的“老战友”年龄都已经大了,苦活累活干不动了。吴承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始琢磨利用无人机进行橙子运输,以减轻队员们的体力负担,提高效率。
△资料图。吴承红利用空闲时间保养无人机。(通讯员彭强 摄)
2024年正月初六,吴承红带领5名队员前往茅坪参加无人机操作培训。投资近31万元,购置了3台农用无人机、1台发电机和1辆运输汽车。
“无人机两分钟便可以完成50公斤橙子的吊运,速度是人工的数十倍。”吴承红介绍,原来采摘2万公斤橙子需要27人,9个背的、13个采摘的、5个上车的,现在9个背的已完全被两台无人机替代。
销售旺季,服务队从外面调来6台无人机,加上自己购买的3台无人机,平均每天服务4户橙农,日采摘橙子近10万公斤。30余名本乡固定队员与周边乡镇80余名“机动”队员,人均日保底收入500元。因为购买了无人机,吴承红的个人年收入也从之前的三四万元增长到近20万元。
△资料图。脐橙园里无人机吊运比拼。(记者胡兴军 摄)
泄滩乡党委宣传委员丁源告诉记者,在无人机的加持下,2024年全乡近5万吨夏橙5月29日开园以后,仅用90天就完成销售任务,比往年提前20余天。
“计划再投资18万元,买个‘三大件’——大疆T70无人机、运输汽车、发电机,要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家乡的夏橙产业更加兴旺,让乡亲们的日子更加红火。”谈及2025年的打算,吴承红踌躇满志,心里早有盘算。(记者胡兴军,通讯员史丽)
一位新型橘农的新春账单
从正月初八开始,宜都市辉青植保机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辉青就没闲过。
邻里乡亲请他和团队上门修剪、嫁接橘树的订单排到了正月十五——再往后他们就不在家了,恩施利川还有大订单。
吴辉青今年59岁,13年前参加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农业创业培训班,由此踏上新型职业橘农之路,创立辉青植保机防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由种柑橘向卖服务转型,如今已是宜昌市农业生产经营农艺师、宜都市技能大师。
2016年记者第一次采访吴辉青,他一刀一剪一锯,带领20多个社员闯天下。近九年过去,他说现在社员过百、“鸟枪换炮”,客户遍布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去年服务性收入600多万元,是社员种植柑橘总收入的4倍,邀记者来瞧瞧。
2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宜都市高坝洲镇陈家岗村一组时,吴辉青正和搭档廖全军在橘园里动“大手术”。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精瘦,只是多了白发和皱纹。
△吴辉青正在帮村民的橘树做品改嫁接。(记者曹阳 摄)
眼前的一坡橘树枝繁叶茂,主干旁多用竹竿搭起支架,竹竿顶端系着几根长长的灰布条,布条另一端绑着树枝,整棵树像牵线木偶。
“老人搭的架子,怕枝条撑不住果。”51岁的橘园主人张勇告诉记者,每年施肥不少,挂果也不少,就是卖不出价,“说来不怕笑,300多棵,去年收入只有万把块。”
修剪的橘园。(记者曹阳 摄)
“最好的肥是阳光,阳光都照不进去,肥施得好?”吴辉青接过话茬,不舍得修剪,根部养分供不上,都是小果、次果,挂再多也没用,情愿少点、品质好,附近同样规模的精品橘园收入差不多两三万。
“交叉的不要,重叠的不要,上要稀,下要密,外要稀,内要密……”吴辉青嘴里咕囔着,手里的剪刀不含糊,枝叶整片地落,竹竿纷纷倒下,橘树变得疏密有致。
他手中再不是九年前的大铁剪,一把大红色电动修枝剪,让年近花甲的他轻松应对着直径8厘米以内的各种枝条,背着的双肩小包内是电池组,连续作业48小时没问题。再粗些的主干,他就用迷你油锯,依然不费力。
“千把块一把呢,补了六把。”吴辉青掰起手指晒起了合作社的新春账单:6把电子剪六千多、8台开沟机两万六、2台耕整机五千二,1台无人机含培训费六万四,抗旱罐车十四万八,总共25万多元,是近几年最大的一笔采购。
“花了不少钱,今年压力也有点大吧?”记者问。
“压力是大,干劲更足!”吴辉青说,合作社今年有新任务,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在宜都落地,红花套、高坝洲镇10多个村党组织联合成立了湖北小谜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辉青合作社将在育苗、嫁接等方面与联合社合作,大干一场,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