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永远记住这个名字——黄旭华

长江云新闻  2025-02-10 19:32:07
分享到:

仰望星空,又多了一抹闪耀中华大地的灿烂星辉。2月10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上午10时在湖北武汉举行。

花,铺满送别路

2月6日,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作出卓越贡献的黄旭华院士因病逝世,令中华儿女悲痛不已。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黄旭华院士悼念现场,花圈和鲜花沿围墙摆满,一路延伸。

2月10日清早,武汉市民张勇就带着10岁的儿子张译程捧着鲜花来到殡仪馆外守候。这是他带给黄老的第20束花,前19束是受他人委托,只有这一束才是以自己的名义敬送。

张勇与儿子张译程为黄老献上花束

在黄旭华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后,张勇就接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鲜花订单,一些鲜花店一度脱销。由于自己的门店距离719研究所很近,仅昨天一天,他就来回跑了好几趟719所的灵堂。

“黄老这一生默默奉献,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也不能让孩子忘记。”张勇说,曾经给孩子讲过黄院士的故事,但能亲历这样一场告别的意义重大,于是决定一大早就带着小译程过来送别黄老。

上午9时,外卖员黄大哥送来了今天的第三单鲜花,他将花转交给在场工作人员,朝着天元厅的方向,向黄老深深地鞠了个躬,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花店,助他人寄托哀思。

云,卷起千层浪

上午10时,武昌殡仪馆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社会各界群众自发前来,送黄旭华院士最后一程。两侧挽联,分别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

“这是一代狠人,真是狠人!太了不起了!”一位武汉市民在人群中说道。“三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造了国之重器,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黄院士太伟大了。”在凛冽的寒风中,前来送别的群众排起了长队。

“黄老,一路走好!黄老,一路走好……”11时,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外,自发前来送别的群众发出了阵阵呼喊,在这一刻交织的声音中,有力量、有哀痛、有哭腔,还有稚气与希望。

许多家长牵着小朋友的手踏上台阶,手持白色菊花默默排队等候,送别黄院士。走出吊唁大厅,许多市民都眼眶含泪。

2月10日上午,武汉天空云层呈海浪状

白云有形,思念有声。武汉的天穹似乎也被感动了,幻化成海浪状的云朵舒展开来,一半似海,一半似岸,默默陪伴黄老远行。

他,照亮前行路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听过黄老的讲座,还拥抱过他。”来自仙桃的胡女士带着三个学生前来送别黄旭华院士。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一名“幸运儿”。

胡女士说,2014年自己就读于黄冈市英山一中,当时学校特别邀请了黄旭华院士来做讲座,分享科研经历和人生经验,自己有幸成为一名听众坐进了学校的阶梯教室。

“他真的很亲切,就像一位老父亲,无私地为我们传授很多人生经验。”回忆起这堂讲座,胡女士还清晰地记得黄老响亮的嗓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他全程站立,难以想象这是一位当时近90岁的长者。”

胡女士展示2014年拍摄的黄旭华院士演讲照片

听完演讲后,胡女士鼓起勇气拿着笔记本向黄老要了一个签名,本以为黄老会签下名字,可拿到笔记本后却发现纸上只写着七个字——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却给了我无穷的力量。”看到这行字后,胡女士提出想拥抱一下黄老,黄旭华院士欣然答应了。

“大胆地往前走,在这一生中努力求知、求真,这既是黄院士教给我的,也是我想带给孩子们的道理。”胡女士说,自己现在成为了一名老师,会带着学生学习黄旭华院士自立自强的精神,把忠诚与奉献继续传承下去。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点亮一个国家,

牵动亿万人的心。

您不愿留名,只为“潜行”。

但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缅怀。

黄老,一路走好!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亚曦)

责任编辑 陈亚曦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