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特稿丨追忆黄旭华院士:“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

长江云新闻  2025-02-08 11:38:47
分享到: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这是黄旭华和一代核潜艇科学家们最爱的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2月7日下午,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生前的几位老同事又哼唱起这动人的旋律。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是黄旭华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时的发言,他用一生诠释着“科学家有祖国”,也用一生践行着“科学家爱祖国”!长江云新闻记者走访了黄老生前的同事、好友、后辈、家人,记录、还原这位“国之脊梁”传奇人生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暖心故事。

“他一辈子想的都是核潜艇”

退休职工曹志荣与黄旭华并肩共事40多年,在他心中,黄老平易近人,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当时,所有图纸设计必须经过总工程师审核,而一艘核潜艇的图纸多达几十万张。黄老每张图纸都亲自过目,与设计师深入交流探讨,让大家受益匪浅。”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研发岁月,曹志荣眼睛里逐渐开始湿润,当时研究所距离船厂足有十公里远,通勤工具只有一辆小火车,无法满足全体工作人员的需求。于是,大家常常需要沿着崎岖小路步行上班。“每次步行都要一个多小时,非常累。路上全是石头,一年下来,我们的鞋都磨破了好几双。为了消解路上的枯燥,黄老带着我们边走边唱,最爱唱的就是《走在大路上》,虽然路途疲惫,但我们的心情很痛快。”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黄旭华挺身而出,主动要求第一个下潜。在未知与危险面前,他坚定地说,“我不上谁能上,我第一个上”“我这次要光荣(牺牲)的话,请祖国记住我。”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曹志荣泪流满面。黄旭华生前让曹志荣最感动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事业?什么是职业?这两个词只差一个音,事业是你要一生追求,永不后悔,永远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是最高尚的追求目标;职业可以八小时之外休息,可以请假,但是把事业放在身上,就算生病了,还是会想着它。”

2019年,719所退休老职工与黄旭华院士在家属区散步时的合影,前排右一黄旭华,后排左二黄忠宝,左三曹志荣

得知长江云新闻记者来访,老同事刘润林提了两大包书本杂志和一本相册急忙赶来。“听到黄所长去世的消息,非常痛心,我的老伴找出了40年前和黄所长一起在核潜艇旁的合影,看了很久。”刘润林与黄老相识已有六十年。

当年,刘润林的妻子侯桂英担任核潜艇试验队炊事员。试验成功后,全体科研人员合影留念。黄旭华想到了这位默默奉献的炊事员,邀请她一起合影留住这难忘的瞬间,“他说,试验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后勤人员,都值得被铭记。”在刘润林的记忆里,工作人员的任何事儿,黄老只要知道了,都会记在心里,于他而言,大家是战友,也是家人。 “还有一次我去机场去接黄所长,当天正好是所里一位技术人员结婚的日子,黄所长知道后,一定要去他家里看一看。”

回忆起当初与黄旭华共事的点点滴滴。情到深处时,刘润林又情不自禁唱起了《英雄的核潜艇》《祖国不会忘记》这两首歌。

“我们是共和国的杀手锏,肩负着深海使命,从大洋深处发出雷霆,惊涛骇浪写忠诚……”“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2022年黄旭华身体较好的时候,在家属区散步时,老同事们还常常会碰到他,聊得最多的还是核潜艇。2022年8月,曹志荣最后一次在楼下遇到黄旭华时,谈的还是他们深爱的核潜艇事业。当时他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之后,因为身体原因,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照片摄于1985年10月,核潜艇试验任务完成后,黄旭华所长同参试人员在核潜艇旁合影,二排左八为黄旭华 二排左五为炊事员侯桂英

“他逐字逐句改,连标点符号也没有放过。”

2017年,《誓言无声铸重器 —— 黄旭华传》出版,这是黄旭华院士的第一本传记,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艳明团队编写。

“得知了黄老逝世的消息,我非常伤心”。这是2月7日上午,见到长江云新闻记者时,王艳明说的第一句话。他与黄旭华院士有长达 12 年的深厚情谊。从2013年至今,王艳明教授先后承担党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黄旭华学术档案资料采集、黄旭华口述史采集、黄旭华史料编辑出版、新媒体制作及影视创作项目等工作。“12 年里,我们见面无数,探讨诸多问题,早已是忘年之交。”

王艳明介绍,编写名人传记、年表或年谱是必备内容。当时,自己完成黄旭华院士的年表和年谱后送给他审定,那时候,黄旭华工作繁忙,但仍一丝不苟地进行订正、补充,连错别字都不放过。他还经常查阅资料,对一些细节反复佐证。这些事情一直到今天都在勉励着王艳明,“我是学理工出身,刚接到任务时候,我很忐忑,生怕做不好。”直到黄老看完手稿,鼓励他大胆去写,黄老还说,“出了问题我来担责任”。

黄旭华常说 “细节决定成败”,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写文章也应像做科研一样严谨。

在传记编写的过程中,黄老更加关注的是核潜艇精神的挖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是黄老提炼的核潜艇精神,他曾在湖北高校为师生们做报告时几次提到这种精神。黄老嘱咐,一定要把核潜艇精神写入书中,他说这16个字就是第一代核潜艇人最好的写照。

王艳明(中)给记者展示黄旭华亲手批注的传记手稿

《誓言无声铸重器 —— 黄旭华传》第一份文稿  手写部分为黄旭华亲自批注修改

“造潜艇的黄爷爷教我们做中国顶天立地好少年!”

2月7日上午,武汉中山路小学教师张帆正专心致志地筹备着“开学第一课”。自2022年学校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后,每年都会邀请专家进校,为孩子们讲述核潜艇背后的传奇故事,这是学校开学季的一项特色科普活动。然而,这一天,黄旭华院士去世的噩耗毫无征兆地传来,张帆心里很难过。“黄院士的女儿、孙辈都曾经在我们学校就读,我经常觉得他离我们很近,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

2019年武汉中山路小学探望黄旭华院士 第四排左一为谭德美 左二为张帆

2019年,武汉中山路小学10多名师生曾经带着鲜花去探望黄旭华院士,面对面聆听黄爷爷讲述自己的“深潜”人生。当天气温很高,院士把孩子们迎进了他的办公室,给孩子看桌子上的潜艇模型。教师谭德美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黄院士说我们的核潜艇中连一个螺丝钉都是我们国家自主设计的。”听到这句话后,孩子们很振奋。

黄旭华院士告诉少先队员们,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研制核潜艇。当时年仅32岁的他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的孤岛上工作,开始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几十年不能和家人团聚。孩子们问黄爷爷:“你们在荒岛上不想家人吗?”黄爷爷回答:“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男儿,谁不想家呀!但是为了国家的强大,我们只有舍弃小家,别无选择。”

说到这里,谭德美忍不住落泪,“黄院士真的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少先队员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报国是无上光荣的事业。”

在中山路小学的展厅里,陈列着七一九研究所赠送的不少潜艇模型,还摆放着孩子们自己动手拼装的玩具模型。中山路小学党委书记沈青感慨道,这些年学校师生有幸一次次受到黄院士的关爱、帮助,一代代学子也在大国栋梁精神感召下茁壮成长。2024年3月,黄旭华专门给中山路小学师生题词:“祝中山路小学科技原创启蒙教育成就顶天立地中国好少年”。去年六一儿童节当天,学校将这份珍贵的题词做成了卡片,送给了每位学生。

长江云新闻记者:赵黎黎 张益恒 王宇 吴宝洪 汪佳睿 王珣 罗金玉 朱哲鋆 陈芳芳 卞勇 田思鹏 李慕文

编审:柳芳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