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丨厚植最大优势 提升创新策源力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是引领支点建设的第一动力。湖北“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
瞄准科技创新这一最大优势,湖北正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矩阵,滚动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全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矩阵
五大行动攻坚 关键技术突破
2月4日,武汉光谷科学岛,航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建筑工程已基本完工,科研装置将进场安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2月7日,光谷科学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建筑工程已基本完工,科研装置全面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这一大国重器,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建设,将打造成未来的“中国地镜”,能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大幅提升我国深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荆楚大地、创新潮涌,科技力量矩阵日益强大、重大成果加速涌现。
“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高能级科技力量矩阵是科技创新的顶梁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湖北,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形成。
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介绍,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为主线,实施创新体系“强核”、创新力量“筑峰”、科研攻关“攻坚”、产研一体“融合”、科技改革“突破”五大行动。其中,“筑峰”行动建强实验室体系,支持已建在建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建设运行、壮大科创企业梯队,夯实国家科创高地力量基础;“攻坚”行动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湖北珞珈实验室,李德仁院士团队争分夺秒,为建成“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奋力拼搏。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送到位……“既要又要还要”的“刁钻”要求,正是“东方慧眼”卫星星座的目标。到2030年,200多颗卫星将组网完成,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智能、实时的遥感信息服务。
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武汉大学将以湖北珞珈实验室为基础,组建湖北空天信息产业基地,部署建设东方慧眼星座、北斗智能导航定位,开放地球引擎等三个全国全球性的产业总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2月5日上午,10款“楚才”人形机器人在武汉洪山礼堂集中亮相,其中5款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陈学东院士团队研发。从立项研制到成果展示,仅用时七个月,湖北人形机器人整机就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中科技大学正争创光电子领域国家实验室和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强湖北光谷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的科研平台,联合九峰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以及华为、长江存储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力争创光电子领域国家实验室。
加快打造全域科技创新转化体系
探路“四链”融合 新增新研机构30+
九峰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试制芯片。面向国家战略,湖北省加紧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实验室已成为集聚技术、资本、人才、产业和供应链的重要平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我院支持转化的心梗后心衰早期预警检测试剂产品有望今年上市!”2月5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传来喜讯。这一填补国内空白、为心梗后心衰预警的产品,来自该院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孵化的企业——武汉爱科创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武创院院长李锡玲介绍,作为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自2022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已累计成立专业研究所2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53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家;集聚领军科学家和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800余人;投资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370多家,初步构建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转化体系。
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环节。“新春第一会”提出,加快打造龙头引领、梯次发展的全域科技创新转化体系。
在湖北洪山实验室,张启发、傅廷栋、陈焕春、金梅林和张献龙院士团队正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关。院士们表示,将持续推进“黑米主食化、主食全谷化”,培育更高产、抗病虫、抗逆境、谷粒全、食味美、全营养、全功能的绿色营养超级稻;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全国的油菜品质,推广应用多功能油菜;持续聚焦人畜共患病、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在致病机制和疫苗研究中贡献更多力量;持续致力于棉花生物技术及育种研究,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科学家们的发现,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成为大众手中的产品?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表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该校依托湖北洪山实验室,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产业一体化,缩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周期。
李锡玲介绍,武创院探索创新“大胆资本+耐心资本”持续接力机制,以“拨转股”方式,助推40余个早期项目迈出“关键第一步”,一年左右已有10%获得社会化融资、成功转股,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联合头部资本组建7只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总规模近40亿元。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实施产研一体“融合”行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有效路径,其中包括打通成果转化链条,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充分发挥市州主体作用,加强大湾区和欧洲方向布局;优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持续举办各类成果转化活动200场以上;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全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推广实施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力争年内实现贷款余额1000亿元,服务企业2万家。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推进“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
科研人员在位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脉冲强磁场内进行工程试验。这是教育部所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张璨龙 摄)
2月7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为首批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招生忙碌着。学院去年底成立,力争实现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我们积极探索灵活运行机制,由雷军基金会助力人才,专项科研基金汇聚人才,用‘预聘—长聘’机制引进人才,以科教融合创新园区留住人才。”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米将与学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小米集团武汉区域总经理王扉说,双方将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一天,华中地区首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与广晟控股集团签署的第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此次是广晟“张榜”、武大“揭榜”,签约项目涵盖美妆灯光色技术开发应用和水系锌电池锌合金负极材料研发。
“武汉大学将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努力营造引领全国、辐射世界的一流创新生态。”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5年将再引入8至10名战略科学家、50名科技领军人才,同时,为湖北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新春第一会”指出,要以“71020”高校创新体系为牵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到2035年,支持7所左右高校进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支持10个省属高校学科进入全国“双一流”;面向“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动态培育建设20个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学科。
近年来,全省34所高校新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每年培养人才超过5000人。去年,我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新设专业106个,并围绕算力与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新建28个现代产业学院、2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要求。建设主体是高校,让高校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聚集地、高质量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建设基础是学科,引导高校系统重塑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做强优势特色学科,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目标是通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形成‘大产业’‘大科技’‘大教育’的工作格局。”省教育厅厅长周静说。
省教育厅将以“71020”为牵引,推动全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人才引育、高水平科技攻关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办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湖北科创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新型学院,建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学科交叉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领带动校企地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人才互通、教研结合、产教协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