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 致敬“国之脊梁”
今天(2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他用一生诠释着“科学家有祖国”,也用一生践行着“科学家爱祖国”。今天,我们透过黄老好友、同事的视角,一起重温那些感人的故事,缅怀这位共和国功勋。
在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艳明的书柜里,仍然珍藏着他编撰的手稿《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翻开手稿,一行行红色的字迹工工整整,那是黄旭华院士亲笔做的补充和修改。“写文章也要像做科研一样严谨”,黄老的话,王艳明至今记忆深刻。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艳明:现在我们搞科学、搞科研用计算机,那时候用算盘、用磅秤、用游标卡尺,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建造设计建造核潜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就是精神成果。
用算盘“算”出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其中艰辛,和黄旭华共事40年的曹志荣老人仍然历历在目。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 曹志荣:核潜艇造出来以后,黄旭华说肯定要深潜试验,黄旭华说我第一个下,他说我要不下谁能下,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所设计所的总工程师当试飞员,参加深潜之前都要给家里写遗书,我这次要光荣的话,请祖国记住我。人在生死关头的时候,最容易想到那些亲人好友,但是当你的事业和你自身的生命对比起来之后,生命显得很微小,事业是最重的。
听到黄旭华院士去世的消息,七一九退休职工刘润林和老伴找出了一本珍藏近60年的相册。相册里的这张照片,黄旭华在迎春同乐会上为大家带来口琴表演。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 刘润林:她(老伴)作为一个普通的炊事员,有一次试验队完成任务后一起照相,黄所长和技术人员一起照相的时候,还没有忘记这个炊事员,很平易近人。退休后,老同志很喜欢唱两首歌,一首是《英雄核潜艇》,还有一首歌是《祖国不会忘记》。
黄旭华的一生是勤俭朴实、甘于奉献的一生,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所得奖金2000多万元,激励着年轻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科研报国;他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宣讲核潜艇精神,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这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武汉市武昌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曹耀:我们紧紧围绕黄老的所思所想,与719研究院共同创建了黄旭华院士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近三年来,先后将近有200多个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进入武昌区中小学校,围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来传播科学知识,传导科学(家)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李威:我们每年都开展国防教育,都会带领学生去719所学习黄旭华院士的精神,特别是像黄旭华院士他几十年来如一日,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我们也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像黄旭华院士一样,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武汉中山路小学德育副校长 柳丽:要培养这种具有科技原创力的孩子,有很多都是来自黄院士的一种精神,要有一种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第二个他心里必须装着祖国,一切都为着祖国。
武汉中山路小学、学生 康皓文:他为我们祖国做出了很大贡献,几乎一生都在研发核潜艇之中。我觉得他是我心中的大英雄,长大之后也想做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长江云新闻记者 冯志强 汪佳睿 赵黎黎 罗金玉 王珣 刘飞 尹晨 卞勇 田思鹏 李慕文 陈芳芳)
![](https://res.cjyun.org/t/site/10008/1e4162f81029a8a503d73704a7950403/assets/2021cjy/dig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