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评论 | 大国赤子黄旭华:国之功勋 精神永存

长江云新闻  2025-02-07 13:52:03
分享到:

星辰黯淡,山河呜咽,我们痛失一位国之脊梁——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他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镌刻着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他是精忠报国的坚定勇士,是黑暗中的忠诚之光。

1958年,当国家的号角吹响,核潜艇研制工程悄然启动,面对保密要求极高、工作难度极大的艰巨任务,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从此,他隐姓埋名30载,与家人失去了正常联系。那漫长的岁月里,父亲、二哥的离世,他只能将无尽的悲痛深埋心底,无法回家奔丧,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情感煎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把对国家的忠诚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他曾说,“党和国家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我就一滴一滴地慢慢流。”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二字的深刻内涵,让这份忠诚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他是无私奉献的杰出楷模,是寒夜中的奉献之火。

核潜艇研制工作起步艰难,面临着“三无”(无任何参考资料、无技术支持、无权威专家)的困境和“五没有”(没有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现代科研试验设备和国外援助)的难题。但他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黄旭华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设备,只为确保核潜艇的建造质量。在极限深潜试验中,明知风险极高,他依然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黄旭华的奉献精神,体现在每一次的技术攻关中,体现在每一个日夜的坚守中。他用一生的奉献,点亮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漫漫长路,让这份奉献之火在岁月的寒风中温暖人心,永不熄灭。

他是勇于探索的先锋力量,是迷雾中的创新之灯。

核潜艇技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大胆创新,通过对国外有限信息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核潜艇技术。在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他选择了最先进、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并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核潜艇的设计、建造和试验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勇于尝试新的技术和工艺,使中国的核潜艇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为中国核潜艇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用一生的创新,驱散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迷雾,让这盏创新之灯在岁月的长河中照亮前行的方向,永不黯淡。

他是低调谦逊的高尚典范,是喧嚣中的淡泊之泉。

黄旭华院士一生致力于核潜艇事业,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将获得的奖金几乎全部捐献用于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一生低调谦逊,从不张扬,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个人的荣誉和成就置于身后。他用一生的淡泊,滋养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沃土,让这份淡泊之泉在岁月的喧嚣中宁静致远,永不干涸。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是一名真正的大国赤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他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让我们仰之弥高;如同一条奔腾的长河,让我们行之弥远。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黄旭华的科学家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长江云新闻评论员  邓国辉

编审 梁延  康耀方

编辑 骆璟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