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支点| 十佳农民齐奏“春之序曲”
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湖北“新春第一会”——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在武汉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视察湖北时,要求湖北“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11月视察湖北时,又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从“努力建设支点” 到“加快建成支点”,总书记对湖北发展提出了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国家主要农产品商品粮基地之一,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北,不仅是地理上的支点,更是“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的支点。
湖北三农作为“支点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春伊始,荆楚大地上,一群荆楚田野“明星”们——湖北十佳农民,正以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拼搏之姿,持续吹响加快建成支点的冲锋号,聚力建支点,奋战开门红,跑好全年目标任务的“第一棒”,为湖北开局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气象。
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继续保持500亿斤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打造更高水平的“荆楚粮仓”;做强10大重点农业产业链。
襄阳是湖北省唯一粮食产能过百亿斤的大市,也是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被称为“鄂西北粮仓”。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白建锋)
白建锋:科技增粮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2日正月初五,立春前一天。在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何岗村,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正指挥无人机和行走式施肥机以每天500亩至1000亩的作业量,对公司和周边农户种植的小麦油菜实施精准施肥。春节期间,正是小麦和油菜管理的关键期,适时施肥有助于促进小麦油菜弱苗转壮。
粮食丰产稳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25年,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大与省市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建设产学研基地、湖北襄阳麦作科技小院等平台,坚持科技增粮。与此同时,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广应用水稻覆膜机插秧技术、稻+菇(鸭)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和病虫绿色综合防控等绿色生态技术,带动周边农户230多户,实现亩平节本增收380元。
监利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市),粮食年总产量保持在130万吨左右。全市130.67万亩水稻荣登湖北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榜首。稻虾连作、绿色防控等综合种养新模式为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建设树立典范。
(2022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 杨永智)
杨永智: 为湖北小龙虾产业和“江汉大米”提供优质原料
2月3日正月初六,荆州监利市红城乡合兴村,监利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永智巡查千亩小龙虾苗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
2024年,公司承建了监利市小龙虾苗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可以为周边的10000亩农田提供优质的小龙虾苗种。监利市现有稻虾共作面积110万亩,小龙虾苗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投入使用,为公司服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025年,监利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聚焦农机作业服务,打造好一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夯实稻虾产业的基本盘,带领乡亲们养大虾种好粮,为湖北省的小龙虾产业和“江汉大米”提供优质原料。
“江汉大米”是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优质大米省域公用品牌,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推广,湖北优质稻米“省域公用品牌+地方子品牌+企业品牌”矩阵构建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李亚红)
李亚红:助力品牌建设 让“江汉大米”叫响全国
2月3日正月初六,在荆门京山市罗店镇麻城村京山绿丰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一间直播室里,总经理李亚红开启了新年的第一场直播。
京山绿丰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是“江汉大米”品牌授权使用企业之一,流转土地5400亩,年育秧面积20000亩,社会化服务面积50000多亩,年产优质大米40000多吨。
2025年,公司将继续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做好全程机械化“一站式”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优质稻米的标准化生产,让更多的农户从种植优质稻中增产增收,切实做好“江汉大米”市场推广,助力“江汉大米”走出湖北、叫响全国。
“仙桃黄鳝”是湖北特色淡水产品名片之一,2023年,湖北省出台“鳝七条”,着力打造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大力推进黄鳝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以仙桃为中心,以监利、公安、赤壁、孝昌等县市为重点的“1+4”共同发展体系,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产业、标杆产业。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陈树)
陈树:繁育更多好苗种 产出更多好稻好鳝好虾
2月3日正月初六,仙桃市剅河镇余脑村黄鳝繁养基地,仙桃市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树告诉记者,从元月份起至今,合作社已经销售黄鳝50000多斤,收入200多万元,预计到今年4月份,销售额可达到400万元左右。
仙桃市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0多亩,从事“稻鳝虾”绿色种养、销售,仿生态黄鳝规模化繁育和农事综合社会化服务,现有种养基地18000亩,仿生态黄鳝繁育网箱50000口,每年吸纳临时务工500多人,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将“稻鳝虾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到千家万户,实现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2025年,合作社将进一步完善仿生态黄鳝苗种繁育技术,积极联合各大院校,为实现更高水平黄鳝苗种繁育技术的创新突破打头阵,为养殖户提供更多优质的黄鳝苗种。
柑橘产业是湖北重点发展的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一,“宜昌蜜桔”种植面积11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称号,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4年5月,“宜昌蜜桔”以160.51亿元的品牌价值,居全国区域品牌榜第20位,成为宜昌名符其实的“致富果”。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聂红丽)
聂红丽:科技育苗 让宜昌柑橘品种更优果实更甜
2月3日正月初六,在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一辆大货车正在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苗圃基地装载柑橘苗。公司总经理聂红丽介绍,从今年元旦开始,已经销售柑橘大苗20000余株,销售额超过了70万元。
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柑橘新品种研发、栽培技术创新、新品种示范及推广和果品销售推广。基地规模320余亩,年综合产值2000余万元。
2025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创新,深耕柑橘产业,守护好产业安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纯正更安全的柑橘种苗,让宜昌柑橘品种更优果实更甜。
中药材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产业链之一,大冶市喜客来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000亩,从事铁皮石斛、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及销售,通过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服务,“联农带农”增效益。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冯海明)
冯海明:发展中药材种植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月3日正月初六,黄石大冶市灵乡镇风桥村,大冶市喜客来家庭农场农场主冯海明正在大棚里查看中药材黄精苗种的长势,今年,又有100多个农户申请加入到种植中药材的行列。
2025年,大冶市喜客来家庭农场将继续采取“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模式,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统一回购中药材,带领更多农户种植,推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
蔬菜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产业链之一,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合作社是荆州市首家以农民土地入股的合作社,采用“瓜-瓜-菜”优质高效模式,种植面积3000余亩,合作社生产的西瓜、黄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验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徐锋)
徐锋:新年心愿 让“吃瓜群众”舌尖甜 “种瓜群众”兜里鼓
2月3日(正月初六),荆州石首市大垸镇新沟村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西瓜育苗大棚里,合作社理事长徐锋正在查看刚刚长出了两片嫩叶的西瓜苗。
2025年,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合作社计划建设智能化育苗中心,着力将基地打造成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家禽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农业产业链之一,扎根山区养土鸡,“联农带农”富乡亲。陈岳飞养殖土鸡、山鸡等家禽13年,年出栏商品土鸡、番鸭、山鸡等8万余只,年综合收入约6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
短视频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陈岳飞)
陈岳飞:用心养好一只鸡 让鸡汤从舌尖温暖到心间
2月3日(正月初六),咸宁市通城县马港镇界上村通城县飞珍山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岳飞正在整理场地、清理鸡舍,准备开启新一年的孵化与育雏工作。
2025年,合作社将围绕“联农带农”的目标,为周围农户供应山鸡苗、土鸡苗,提供养殖全程技术指导,签订保价收购合同,消除养殖户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合作社还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利用鸡粪种植油菜,目前油菜生长态势良好,待油菜收割后,还将种植水稻,不断探索生态养殖种植农业新模式。
博士回乡种地,农业更有希望。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农田11000亩,从事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年加工稻谷50000吨,销售额达1.1亿元。
短视频 (2024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民”潘新星)
潘新星:打造优质粮油产业链 让更多的乡亲“链”上增收
2月3日(正月初六),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花园岗村,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作业,今年,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实施3000的高标准农田改造。
作为博士,潘新星选择了回乡种地,与父辈不同,他更多地使用了农业科技。2025年,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将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基地的管理水平,通过数字信息化,实现规模精准化农田管理;依托高标准农田工程,打造优质粮油产业链;提升“云仓”服务能力,将优质粮油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销售,让更多的乡亲在“链”上增收。
春为岁首
农为行先
以湖北十佳农民为代表的湖北三农人
耕耘荆楚沃野
他们强化支点意识 奋勇争先
提振勇创一流的精气神
敢与好的比 敢与快的赛 敢与强的竞高低
聚力建支点
为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目标接续奋斗
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三农”篇章!
记者:杨晗
策划:杨晗 陈青
编审:刘余 涂丹
监制:邓海 王小红 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