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聚焦湖北新春第一会 | “湖北造”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密码”

长江云新闻  2025-02-05 21:56:58
分享到:

今天(2月5日)上午,湖北举行“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会,10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从立项研制到成果展示,仅耗时七个月,湖北人形机器人整机就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是湖北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的生动注脚。一起来看湖北人形机器人背后的故事。

七个月实现从无到有,首先来自湖北高校深厚的科研底蕴,比如今天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研发的“劳动者”系列机器人,能够实现举起上百斤的重物,还能步态轻盈地直立行走,最关键的突破就来自团队自研的电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陈学东:从选材到设计到制造到传感和控制,我们现在自己在做这方面,这是我们这种机器人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优势。

优势的形成来自多年的积累。此前,团队研发了世界迄今最大的重载电驱动四足机器人、高动态双轮足机器人,积累了诸多领先技术,去年六月下旬,他们便设计出了拥有32个电机的“劳动者1号”本体。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罗欣:关节的驱动,整机结构优化,高维的自由度,我们坚持自研电机,扭矩密度走到了世界的第一方阵。

同样作为华科大出品,丁汉院士团队打造的“荆楚”机器人,最难的是下肢行星滚柱丝杠驱动,这种驱动方式国内外鲜有团队掌握,在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团队通过华科大机械工程、人工智能、光电工程等多个学科专家团队联合攻关,实现了驱动控制算法。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陶波:国内(直线关节驱动)这种部件比较缺乏,控制算法目前也没有成熟解决方案,我们找了一些企业来合作制造,把我们学校的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起集中起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这个算法实现了。

七个月实现零的突破,还来自于湖北完善的产业链条。比如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天问”机器人,不仅能与人握手交流,还能现场创作春联贺词,而他身上的传感器、灵巧手、仿生关节和芯片等核心零部件,80%实现了湖北自研自产。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李淼:输入端湖北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的这种企业,为人形机器人的整个制造构建了一些基础。我机器人还没开始研发的时候,供应链的负责人就找到我了,给了我一些需求对接。

优质的供应链加上优秀的营商环境,还吸引了国内顶尖人形机器人团队——黄强教授团队来鄂发展。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武汉光谷,仅用2个月,就先后推出3款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楚宝”人形机器人。

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商务部部长 李真熠:湖北省的工业基础发达,可以给人形机器人提供很好的应用平台,跟着需求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上下游的一个零部件供应链就是比较完备的,继续迭代我们的人形产品,在武汉提高我们的出货量。

2024年被业界称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湖北造”人形机器人不断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还来自于湖北相关产业的多场景需求。比如“劳动者”人形机器人的诞生,就源自于电力运维场景中“以机代人”的迫切需求;“神农”和“荆楚”人形机器人携手服务于智慧医疗、装配制造;“天问”人形机器人已经获得了部分超市、餐饮企业的合作意向;“楚宝”系列人形机器人将主要面向公共安全、特种作业,如边防巡逻、消防救灾等领域。人形机器人与各行业的融合,加速了进化的脚步。

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熊少华:我们已经跟很多行业做融合了,像电网、像燃气、像ICU等等,已经在做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洽谈工作。在2025年年底在(变电)站里面,可以看到我们“劳动者”兄弟身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丁汉: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特别是在医院、药房以及机器人诊疗方面,加速机器人落地场景应用。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吴宝洪 余旭东 祝如月 徐嵬毅 卞勇 谭思为 唐清辉 田思鹏 程德明)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