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增速18.7%,全省第一!荆门“密码”→

荆门发布  2025-02-05 17:19:10
分享到:

产业突破,科技先行,荆门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预期、促增长、推转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4211”现代产业体系的“含新量”。


荆楚大地,科技之光熠熠生辉,创新之力澎湃不息。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2025年1月,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出席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时强调,要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科技创新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因素”。肩负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荆门,如何聚焦这一关键命题,精准“出招”?
时代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荆门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预期、促增长、推转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4211”现代产业体系的“含新量”。
2024年,荆门上榜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名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556.3亿元,增速18.7%,居全省第一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6%。








“双向奔赴”,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产业突破,科技先行,创新“基因”正不断加速融入荆门产业发展的“血脉”。
2024年12月28日,中石化特种油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荆门挂牌,标志着百万吨级荆门“油转特”项目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项目建成后,荆门石化特种产品总量年产将超过10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荆门石化”。
近年来,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荆门石化将发展的目光投向高端特种油,开发出“高精尖新”产品40多个,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特种油高黏度高端产品的市场空白,替代进口。
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特油部副经理林运祥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这个高端化的产品占到了国内市场的第一名,是我们的创效大户,为荆门石化下一步走向世界一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荆门石化。资料图

和荆门石化作为中国液化石油气储运装备领域的先行者一样,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一直稳居行业龙头地位。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多重压力,宏图公司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开展创新研发,将原有的7条生产线进行全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高于同行企业2倍。企业研发的吨级LPG微型储罐,不仅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还填补了国家清洁能源应用领域的空白。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是凝聚合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密钥”。湖北固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光引发剂是紫外光固化行业的关键原材料。以前,这项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企业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研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位居同类产品前列。
固润科技首席科学家邹应全介绍,为推进产品迭代升级,企业出巨资兴建了研究院,与合作的教授对接研发成果,进行试验、开发,建立检测标准,再进行中试放大验证,完善工艺。产品在生产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也会反馈到实验室进行研发,目前已有十几种新产品转化落地。
积硅步以致千里。荆门把科技创新嵌入产业发展各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2024年12月10日,亿纬锂能60GWh超级工厂一期正式建成投产,这是集自动化、数字化、低碳化为一体的超级智能工厂。由此,荆门千亿锂电产业掀开新的篇章。
负责超级工厂项目建设运营的亿纬锂能副总裁彭爱成告诉记者,“项目运用了多项行业先进技术,从核心装备到产品,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超级工厂主要生产MB56大铁锂储能电池,拥有高容量、高能量、超长循环寿命特点,突破行业普遍电芯容量和循环次数。”
在亿纬锂能的带动下,34家锂电产业头部企业聚集荆门高新区。锂电池主要部件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在荆门高新区均有配套生产,由此形成了一条年产值近千亿元的锂电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4年,荆门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3.5%、31.7%、21.7%,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以“用”为导向,科创发展

动能澎湃“新门户”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格林美是荆门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格林美依托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开展研究,多次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

格林美。资料图

2024年7月,航空工业特飞所位于掇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新型环保多元合金防腐涂层生产线”正式投产。其形成的多元合金防腐涂层技术相比镀锌、热浸锌等传统技术,具有更加优异的防腐、耐磨、高硬度等综合性能,不仅可应用于航空、船舶、兵器等军用领域钢结构防腐,也可广泛用于轨道交通、通讯输电铁塔、桥梁、风电及高端紧固件等民用领域。

2024年,“祥云”AS700载人飞艇成为低空经济航空装备领域“新成员”,“出道”即“黑马”,它以惊人的速度和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中掀起一场“低空+文旅”的“风暴”,全年收获订单187架。
“祥云”AS700。资料图
以“用”为导向,是科研和产品的“双向奔赴”。
“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天网’平台发布了‘万吨电池固废磷酸铁锂资源回用关键技术及电解装备创制’技术需求。很快,湖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袁颂东教授团队就接了单。技术成果转化以后,每年可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谈起这段经历,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美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丽萍连称“没想到”。
作为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桥梁,“天网”平台就是科创供应链线上信息化平台,被业界称为“科创淘宝”。技术、人才、金融、应用场景,举凡企业急需的创新服务,都可以在平台“下单”,系统会进行智能“撮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响应“接单”,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全市入驻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企业数量已达1536家,发布需求759项,完成对接250项。在科创供应链建设的带动下,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7亿元,同比增长19%。
同时,我市构建了“1+7+N”的地网服务体系。成立中荆科创供应链公司,挂牌运行市级服务中心,在7个县市区建立服务节点,依托科创服务机构设立服务驿站16个,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建设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并开门“迎客”,入驻企业14家。与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4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支持在荆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
2024年,我市还成功举办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荆门专场“百项成果荆相汇”、宜荆荆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荆门市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专场等活动,签订合作协议27项。5家市校合作平台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128个,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4个。

“楚宝黑头羊”。资料图

还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荆门得到转化。“儿茶上清丸”成功获批国家一类中药新药,开创了荆门历史;景阳农牧“楚宝黑头羊”新品种成为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以黑头白身为典型特征的山羊品种;李培武院士“ARC微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成果在荆门得到运用。
数据显示,2024年,荆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5.94亿元,同比增加17.4%。全市项目申请484个,其中重大项目10个、重点项目81个、一般项目158个、引导项目235个。








厚植“沃土”,大力培育

创新生态环境

2024年,全市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729家,高新技术企业855家,“瞪羚”企业106家。亮眼数据彰显出荆门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当下的荆门,紧扣人才是关键、企业是主体、平台是支撑的创新要义,借势“外力”,苦修“内功”,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

“我们锚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目标,打造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厚植创新‘沃土’,营造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展欧说。
——构建孵化育成体系。实施“筑巢引凤”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壮大企业集群。
——构建技术研发体系。聚焦“4211”产业体系,围绕氢能与储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绘制产业技术创新供应链图谱,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创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达35%。
——构建成果转化体系。发挥科创供应链平台公司主体作用,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完善荆门“天网”平台功能,优化地网服务体系,制定企业需求“采集发布、响应匹配、对接撮合、跟踪落地”制度规范。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建设共享实验室、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打造一批技术转移示范基地。
——构建要素集聚体系。培育科创人才,制定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具体举措。融通科创资金,充分发挥市双创引导基金作用。落实科技政策,开展“政策敲门”行动,兑现科技惠企资金。营造“双创”氛围,举办“‘博’聚荆门 智‘汇’未来”创新创业大赛、“在汉学子科创荆门行”等活动。
东方风又来,梨花再盛开。坚持向“新”而行的荆门,在这片蓝海之中,必将闯出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