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里的春节 | 年年有鱼 年年有余
鱼,是中国人的年夜饭上最重要的一道菜,寓意着年年有余。文化中国行系列报道《国宝里的春节》,今天,我们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通过一条穿越千年的鱼,品尝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
战国鳊鱼:我,战国鳊鱼,躺平2400多年,终于咸鱼翻身,找到工作。
瞧瞧,2000多年后的今天,鱼依然是年夜饭的顶流!为什么几千年来楚人都那么爱吃鱼?
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 路彩霞:鱼是长江的一个重要物产。早先司马迁在《史记》里边,就提到“饭稻羹鱼”,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是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这种追求。
考古专家介绍,刚出土时,这条鳊鱼除了表面发黑外,并没有任何腐败迹象,形状也完好无损,经检测显示鱼体内有大量盐,专家推测为腌制后下葬。现在湖北许多地区还延续着过年腌制腊鱼的民俗。由此可见,楚人自古以来就有着精湛的烹饪技术。翻开古代最早的宫廷“食谱”《楚辞·招魂》,其中所列举的菜馔令人刮目相看。光肉食就有30多种,以楚地所产的新鲜水产、禽鸟、山珍野味为主。更为惊人的是,各种调味料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水果搭配。
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 祁月:因为湖北地处内陆,所以我们不临海,也不吃海产品,气候环境会比较湿润,因此在一些调味料当中,会出现野生的生姜、野生的花椒等等,这都反映了楚人在2000多年前口味比较重,在水果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杏核、有樱桃等等,楚人的饮食在当时是非常丰富了。
当我们把时间继续向前推进,来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石家河时期,就会发现,楚地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饮食来源和餐饮器具。
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 祁月:展柜当中陈列的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当中出土的一些陶器,一号文物是一件陶器,叫陶豆,造型非常简单朴实,这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环境中,人们其实还是努力在追求更为高品质的生活。
身处鱼米之乡的湖北人,蒸菜煨汤都十分擅长,饮食习惯经时光沉淀,时至今日,已形成楚地鲜明的特色。这个春节,这些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文物们,正在和本土美食一起,被越来越多前来湖北“寻宝”的游客们喜爱。
看我眼前的这一桌美食,不仅有曾侯乙编钟形状的鸡蛋,也有越王勾践剑版的慕斯蛋糕,好吃又好玩,舌尖上的博物馆,让游客关于荆楚美食的记忆,不仅停留在脑海里,更留在舌尖上。
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发展部主任 王亮:我们从2017年开始就做美食+文创,依托文物开发了一系列中式糕点,我们选取了博物馆几个很受观众喜欢的玩偶与湖北的美食结合,包括热干面、面窝、藕汤这些,通过个我们性化、文创化的餐饮,达到传播精准化的目的。
(长江云新闻记者 索一方 章珩 王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