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 | 博士夫妇和科研“谈恋爱”
在华中农业大学,有一对90后博士夫妇,他们因为共同的科研梦相识相爱,在科研和人生路上收获甜蜜的结晶。进入新年,他们的科研爱情故事又翻开了新的篇章。今天的《长江后浪》,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
新春佳节,正是万家团圆时,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华中农业大学南繁基地里,却是一片繁忙劳作的景象。按照科研计划,余延辉要在这里完成3600多株玉米材料的授粉。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这个我们称之为授粉服,就是授粉的衣服,白色袋子用来套雌穗的,红色袋子套雄穗的。
记者 吴宝洪:敲一下,敲了后再取。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对对对,抖在上面去。
记者 吴宝洪:抖在上面去。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你可以看到有粉状的东西掉在上面,针插在棒子上就行。
记者 吴宝洪:十秒钟能不能做一个?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差不多一二十秒。
记者 吴宝洪:那么一分钟只能做3个。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如果600株,要做三四个小时。
记者 吴宝洪:看似简单,但是它的工作量也不小。
中午时分,气温接近28℃,这是玉米授粉的最佳时期。几个小时下来,汗水一遍又一遍浸湿了余延辉的工作服,用作记录的数据本也被浸黄了。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揣在这个兜里,经常在地里面拿出来放进去,拿出来放进去,出汗,用皱了,跟在身边好几天,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忙碌间隙,余延辉接到了妻子刘塬方的电话。简单问候几句,夫妻俩的话题就转到了科研。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对,是1微克,你这个DNA两百多,你就加5微升。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塬方:我是就说要不要加5微升。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对,加5微升是够了吧。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塬方:他对科研就是一丝不苟的,就非常认真,他在做实验的时候,他也经常废寝忘食。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她还是比较有毅力,作为一个女孩子,她也通宵熬夜做实验。
今年32岁的余延辉,2012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两年后,刘塬方考入同一个学院,2020年加入了余延辉所在的课题组。在这里,两人从相识到相恋,没有风花雪月,有的是一起做实验、聊科研,甚至两人建起的交流群,也取名“科科研研”。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塬方:我们建了一个QQ群,因为群文件它相对来说保存的时间很长,比如说我们需要找到上次讨论的实验数据的话,也非常的方便,因为我们都非常热爱科研,而且我们当时还开玩笑,假如我们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就叫科科和研研。
夫妻俩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是破解玉米籽粒快速脱水的世界性难题。2013年,他们的导师严建兵教授开始开展脱水课题攻关。2018年,余延辉终于定位到了影响玉米籽粒脱水的一个小肽,发现将它敲除后,能导致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严建兵教授猜测,这个小肽可能调控了某个基因的功能,但是要找到这个基因,无异于大海捞针。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定位这个基因,我就花了三年半时间,最后才找到这个目标区段在哪里,找到这个区段之后,发现它调控一个基因,还做了很多实验去验证,验证这个小肽确实是翻译了,确实是有功能的,又做了将近三年时间。
三年又三年,无数个夜晚,夫妻俩都是在通宵达旦的实验里度过的。2024年11月1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团队论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找到了影响籽粒脱水的关键基因,论文的3位共同第一作者中,就有余延辉和刘塬方。更让他们激动的是,就在论文发表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湖北,听取了他们参与的研究——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的情况汇报。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塬方:得知我们严建兵老师跟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我们团队最近做的,宜机收的高产高蛋白玉米的科研成果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尤其是这个成果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认可,这更鼓舞了我们继续不断在农业科研领域进行深耕。
除了科研的结晶,夫妻俩也收获了爱情的结晶。去年4月份,他们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塬方:宝宝比较像我老公一点,眼睛比较大,双眼皮,她还有一个酒窝,非常治愈。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回到家看到宝宝充满笑声,心情立马就好起来了。
玉米授粉工作完成后,需要等待40天再进行含水量测试。正值新春佳节,余延辉离开海南前,专门到超市为妻子和女儿挑选礼物。千里之外,刘塬方精心准备了丈夫喜爱的饭菜,迎接他回家过年。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爸爸回来了,回来喽,宝宝抱,拿礼物,一个碗和一个勺子,这个是椰子油,还有这个椰子片,也是你喜欢吃的。
记者 吴宝洪:看到玉米就感到特别亲切。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是的,因为我们是做玉米的,希望我们实验室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能够服务我国的千家万户。
记者 吴宝洪:美好的心愿,我们一起为这个心愿干杯,新年快乐!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余延辉:干杯,新年快乐!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宝洪 田思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