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孝感 | 鄂冀双城联袂举办年货大集
南北年货“大串门” 鄂冀双城联袂举办年货大集
湖北孝感首衡城是华中第二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河北高碑店首衡城则稳居全国农批交易量、交易额第一。春节前,作为华中、华北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超级引擎”,南北双核、好物联动,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一场好吃、好玩、好看、好便宜的丰盛年味。
春节前,在湖北孝感和河北高碑店,一场连接南北特色农产品的年货大集正燃情上演,200多家农产品企业、千余种农副产品齐聚两地首衡城。南北双城倾“囊”上阵,好货、尖货、牛货摆开擂台,将年货福利送给两地人民。
记者 杨柳:“南北双核、好物联动,这是孝感的麻糖,吃在口里酥脆香甜。这个是北方保定的冰柿,尝一口冰凉清爽,每一口都带着果肉的香甜。”
从1月17日到1月26日,在孝感、高碑店两地,既有孝感麻糖米酒、云梦鱼面、安陆白花菜、高碑店豆腐丝、保定冰柿、河北驴肉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果蔬菜、糖果饼干等农副产品,真正让你一站式买到好吃、好玩、好看、好便宜的丰盛年味。
孝感市民 龚傲俐:“买了一些北方的水果、牛羊肉,还有小孩喜欢吃的奶贝。北方的年货真的非常新鲜、品种齐全。”
孝感市民 刘君:“买了一点咸鸭蛋,这不看到有驴肉,准备买点驴肉回去尝一下。品种全、选择多,比外面还便宜不少。”
琳琅满目的特产好物让人目不暇接。不仅是买买买,在启动仪式现场,年味争鲜、厨王争霸,南北两地的年货美食在现场烹饪、一比高下。
湖北孝感首衡城与河北高碑店首衡城,两大市场20小时内就能实现南北货运互动,天然具备南菜北运、北品南来的特殊功能。自去年两地市场首次实现联动以来,双方再度携手再续前缘,共同打造中国区域年货大集品牌,为南北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选择。
河北保定市民 赵明明:“我觉得麻糖和米酒特别好吃,所以我就买了不少送亲戚朋友,也让大家感受一下湖北的特色。”
孝感市副市长 夏齐勇:“相较于去年举办的首届年货大集,对接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品类更多、价格更优,必将擦亮‘南北双核 好物联动’的品牌。”
与此同时,在孝感市、还重磅启动湖北首衡城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运营,该平台以“四网”融合信息化调度系统为核心,以开设湖北、新疆等线下农产品展销专区为抓手,依托新质生产力和以展带销,双翼赋能农产品销售,必将加快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湖北乃至全国农产品流通提供重要支撑。
云梦柴火豆皮: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豆皮是孝感的一道特色美食,尤其是在云梦县,几乎占据了当地人的主食位置。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云梦一家传承了三代人的手工豆皮店,感受传统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情怀。
天亮以后,云梦县胡金店镇的集市开始热闹起来。八点左右,镇前街的这家豆皮店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的时刻。豆皮烫熟后,加入牛骨头高汤,再浇上喜欢吃的臊子,一碗颇具地方特色的早餐让食客大呼过瘾。
孝感云梦县胡金店镇居民 盛军:“相当好吃,在我们这特别有名。有的是用机器烫的,这个豆皮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烫的,基本上每天都要过来吃。”
孝感云梦县胡金店镇居民 陈光艳:“从外地回来,就喜欢这一口。”
进入腊月以来,小镇在外务工的游子陆续返乡,这碗豆皮是他们牵挂已久的家乡味道。一碗豆皮、几碟卤菜,就着白酒,这就是云梦当地有名的早酒文化。
孝感云梦县王家豆皮店第三代经营者 王巧玲:“包卷,这是牛筋,这是卤藕,再配上我们家的牛肉豆皮,喝点早酒,这是我们的特色。”
不论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还是豆皮的配方,近40年来都未曾改变,这正是王家豆皮的魅力所在。
孝感云梦县王家豆皮店第三代经营者 王巧霞:“我记得我外公做这个事,后来就传承给我爸爸妈妈,直到最近这两年就传承到我们姐弟手上。”
中午11点左右,客人们酒足饭饱逐渐散去,忙碌了一上午的王家三姐弟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绿豆和大米按照4:6混合,清洗浸泡后磨成米浆,火候是制作豆皮最关键的步骤。
孝感云梦县王家豆皮店第三代经营者 王俊鹏:“烫豆皮主要就是烧火,如果火大了豆皮就糊了,火小了豆皮就不起来。”
柴火灶里红红火火,灶台上热气腾腾。王俊鹏一只手舀米浆倒入锅中,另一只手迅速用蚌壳烫平。
只要两三分钟,一张豆皮便可成型,双手拿着豆皮一抖,迅速揭起来甩到一旁的簸箕上。看着制作过程并不复杂,我们也忍不住想体验一把。
“用手腕,用手腕,用手腕。”
“这样吗?”
“对,这个地方破了把它补上,这个地方厚了,就把它拉过来,对,抖一抖,对。”
记者 杨亚玲:“真的非常的不容易,这个很烫,揭的时候一定要快,你看稍微地慢了,它就破了,你看这个就很失败,所以说我们这个老手艺还是需要传承,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在里面的。”
烫好的豆皮需要有人快速端到外面摊开冷却,冷却之后再卷成卷,然后切丝……王家三姐弟热火朝天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王家姐弟说,烫豆皮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当他们从年迈的父母手上接过这个活计时起,便决心将这份老手艺传承下去……
应城:村里也能挂上北京专家号
以往,住在农村,想看病确实不太方便。如今,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全科医生上门诊疗;即使遇到疑难杂症,在家也能挂上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号,进行线上问诊……接下来,我们跟随应城乡村医生的脚步,看看“行走的医院”项目怎样改变村民们的就医体验。
上午10点多,接诊完最后一位病人,村医丁雄英、何喻容收拾背包,准备去随访一位刚出院不久的老人。随访对象家住在老观湖湖边,距离村卫生室有12里路。为了节省时间,中间有段路需要坐渡船通过。
“行走的医院”项目是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发起创办,一辆巡诊车、一个助诊包,成为了村医们的基本配备。
“看看这里面有哪些设备,可以做什么检查。”
“可以查血压、查血糖、心电图,还能查尿酸。”
“检查其实还挺全面的。”
“是,还可以做B超。”
下船步行不到10分钟,就到了随访对象彭婆婆家。老人今年74岁,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因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刚出院不久。丁雄英在给老人测完血压后,结果显示异常,她马上为老人做进一步检查。
孝感应城市义和镇李集村村医 丁雄英:“婆婆,现在给您做心电图,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就跟我讲。”
检查数据被同步上传到了远程会诊中心平台。10分钟左右,应城市人民医院值班医生打来电话。经过线上会诊后,值班医生建议,通过助诊平台远程挂号,请北京的专家看看。半小时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心内科主任医师黄慧贤打来远程诊疗视频,进行详细问诊并给出了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心内科主任医师 黄慧贤:“美托洛尔这个药也很便宜,对她来说也比较合适。另外建议她到县医院,把我刚才说的那些检查项目去做检查,做完检查以后要去调整用药。”
彭秀伢老伴 胡启华:“现在服务到这样,我们的确感到满意,有依靠。”
彭婆婆能在家里挂上北京的医疗专家号,正是得益于“行走的医院”项目。近年来,应城市大力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启动全省首个“行走的医院”项目,应城市人民医院和18个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助诊平台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
孝感应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文龙:“村医把整个检查的数据通过远程会诊中心,传到我们‘行走的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平台,那么应城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对这个检查结果进行判读,给予一个治疗方案。如果比较复杂的病人,就会通过“行走的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跟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交流。”
“行走的医院”项目运行以来,远程心电协诊8.65万人次,远程会诊410人次,挽救心梗患者120人次。
孝感应城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 李少楠:“2025年,我们将结合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行走的医院’项目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推广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抓实公共卫生‘防、筛、管、治’一条龙服务,努力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凯歌
孝感台 杨亚玲 张舒畅 魏保东 简慧芳 熊壮 邓力 云梦台 李铮 应城台 艾彦中 丁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