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应城:村里也能挂上北京专家号
以往,住在农村,想看病确实不太方便。如今,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全科医生上门诊疗;即使遇到疑难杂症,在家也能挂上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号,进行线上问诊……接下来,我们跟随应城乡村医生的脚步,看看“行走的医院”项目怎样改变村民们的就医体验。
上午10点多,接诊完最后一位病人,村医丁雄英、何喻容收拾背包,准备去随访一位刚出院不久的老人。随访对象家住在老观湖湖边,距离村卫生室有12里路。为了节省时间,中间有段路需要坐渡船通过。
“行走的医院”项目是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发起创办,一辆巡诊车、一个助诊包,成为了村医们的基本配备。
“看看这里面有哪些设备,可以做什么检查。”
“可以查血压、查血糖、心电图,还能查尿酸。”
“检查其实还挺全面的。”
“是,还可以做B超。”
下船步行不到10分钟,就到了随访对象彭婆婆家。老人今年74岁,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因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刚出院不久。丁雄英在给老人测完血压后,结果显示异常,她马上为老人做进一步检查。
孝感应城市义和镇李集村村医 丁雄英:“婆婆,现在给您做心电图,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就跟我讲。”
检查数据被同步上传到了远程会诊中心平台。10分钟左右,应城市人民医院值班医生打来电话。经过线上会诊后,值班医生建议,通过助诊平台远程挂号,请北京的专家看看。半小时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心内科主任医师黄慧贤打来远程诊疗视频,进行详细问诊并给出了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心内科主任医师 黄慧贤:“美托洛尔这个药也很便宜,对她来说也比较合适。另外建议她到县医院,把我刚才说的那些检查项目去做检查,做完检查以后要去调整用药。”
彭秀伢老伴 胡启华:“现在服务到这样,我们的确感到满意,有依靠。”
彭婆婆能在家里挂上北京的医疗专家号,正是得益于“行走的医院”项目。近年来,应城市大力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启动全省首个“行走的医院”项目,应城市人民医院和18个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助诊平台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
孝感应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文龙:“村医把整个检查的数据通过远程会诊中心,传到我们‘行走的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平台,那么应城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对这个检查结果进行判读,给予一个治疗方案。如果比较复杂的病人,就会通过“行走的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跟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交流。”
“行走的医院”项目运行以来,远程心电协诊8.65万人次,远程会诊410人次,挽救心梗患者120人次。
孝感应城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 李少楠:“2025年,我们将结合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行走的医院’项目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推广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抓实公共卫生‘防、筛、管、治’一条龙服务,努力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凯歌
孝感台 魏保东 简慧芳 熊壮 邓力 应城台 艾彦中 丁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