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 科技创新策源:用好“源头活水” 竞攀科创高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在湖北,科技创新更是最大优势、“金字招牌”。今年湖北省两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策源”,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的《两会观察》,一起关注湖北如何发挥科创优势,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
地处国家战略中心,汇聚优渥科教资源,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省份,湖北在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中举足轻重。荆楚大地,创新潮涌——仰望苍穹,湖北“织”造的五星红旗飘扬月球;俯瞰大地,高端数控机床、高端晶圆光刻机等大国重器,凝聚湖北智慧。
从“中心”到“高地” 关键在“策源”
眼下,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湖北朝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任务加速攀登。在代表委员看来,从“中心”到“高地”,关键点正在“策源”。
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 龚强:“策”的话其实就是一个谋划,以市场的逻辑模式谋事,以金融的力量干事,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吸引金融,金融助力人才,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形成一个活水,是实现中部崛起支撑点的重要的举措。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周欣:“源”是指的是我们一定要有原创的科技的竞争力,有源头活水,应该是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核心技术这两个方面去发力。你的基础不打牢,你就不可能抢占科技制高点。
筑牢科技力量底座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首先要筑牢科技力量底座。在湖北,“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搭建起了科技力量的“四梁八柱”。
眼下,武汉之东,宛若三块鹅卵石的建筑群正拔地而起,投资35亿元的大科学装置——地镜项目已经封顶,完工在即。
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姚海林:主要是解决我们国家深部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深部能源的储存、矿产开发,我们现在要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这种工作,不与社会抢市场、不与高校争名誉、不与企业争效益,专心从事从0到1的科技创新,聚焦在上天、入地、下海、登峰、造极,全部都是国家的战略需求。
夯实创新人才基石
创新策源,还需要夯实人才基石。去年,湖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数量、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数量、新进站博士后数量同比增长10%、48%、33.2%,
前不久(14日)的中国光谷人才发展大会上,10家单位共同启动“轻舟行 全球英才猎聘行动”,计划每年出资2000万元,两年精准引进百位全球顶尖人才。
光谷人才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孔璇:博士、博士后每个人可以给1.5万元每个月的资助,以家庭为单位每个月可以给到6万元的资助,推出1亿元的人才帮扶资金,作为初创型(企业)的支持,吸引海外人才回来。
为创新好苗滴灌金融活水
为创新好苗滴灌金融活水。近期,湖北首批科技人才贷正式落地。不同于传统贷款以企业信用和知识产权为考核标准,科技人才贷重在对“人”的判定,为创新人才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信贷产品,单笔最高可贷1000万元,小微企业可无还本续贷。
来自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的人大代表俞群介绍,银行专门制定了行动方案,将科技金融作为重点打造品牌,在政策、资源、规模等方面精准施策,为科创企业打通“金融链”。
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 党委书记 俞群:专门在省分行成立了一个一级部门——科技金融中心,接下来我们还会进一步整合全集团资源,加强行市联动 ,支持湖北科创企业从孵化到培育到成长全链条的投融资服务。
去年,湖北全社会研发投入1408.2亿元、同比增长12.2%;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全国第一。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红玉: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
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越来越牢固的基础,让湖北创新主体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存储芯片、北斗遥感、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和未来产业中,重大成果竞相涌现、捷报频传。
向高竞攀,向新笃行,湖北正以更强策源能力,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旭珲 方宇航 罗浩洋 赵龙文 黄冈台 十堰台 通讯员 刘莲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