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融入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澎湃而起
寒冬腊月,本是小龙虾筑洞冬眠的时候。在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好朋友大排档门前,一箱箱从湖北潜江运来的小龙虾新鲜到货。一开箱,只只小龙虾肚皮雪白、虾壳锃亮、张牙舞爪。“冬天还能有这般鲜活的大虾,多亏潜江的‘四季有虾’高效养殖技术。”好朋友大排档餐饮店创始人刘昌隆感慨道。
元旦以来,首次大规模开启冬捕的潜江小龙虾,游出武汉都市圈,被端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聚链成势,做好产业聚集大文章,是“潜江龙虾·红遍天下”的秘密之一,也是潜江积极建立完善多领域多层次功能型和产业类供应链平台体系,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的缩影之一。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作为武汉都市圈西翼门户城市,西接宜荆荆都市圈,潜江被赋予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政治使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潜江打响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发令枪”。
今日之潜江,向“绿”而转,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澎湃而起,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武汉都市圈发展注入新动能,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潜江篇章。
虾红四季 科技创新让优势产业“扎深根”
“今天捕捞的小龙虾个头都很大,稻田里还有虾苗,再长长,过年时正肥美。”在潜江后湖虾稻共作立体模式试验示范基地,随着龙虾捕捞队争相提笼起虾,一只只个头肥硕的冬虾蹦出水面,养殖户们满脸喜悦。
湖北是全国小龙虾产业第一大省,“潜江龙虾”蝉联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榜首,入选首批“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品牌价值达到422.3亿元。近年来,潜江积极抢抓省“虾十条”政策机遇,推动小龙虾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5年,综合产值将加速迈向千亿。
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潜江龙虾产业的核心密码在于创新。
为从源头解决“潜江龙虾”季节性供应缺口问题,潜江率先攻关“四季有虾”核心技术。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池塘精养、温棚土池和工厂化养殖等小龙虾特色养殖模式,探索了冬虾养殖模式并制定技术标准,实现小龙虾全年供应,助力养殖户冬季亩平均增收5000元。目前,累计上市冬季鲜活虾3650吨,整季可供应鲜活虾24000多吨,加速实现了龙虾“卖一季”向“卖四季”转变。
中国潜江生态龙虾城已成为武汉都市圈热门美食打卡点。 任勇 摄
“抓多少收多少,根本不愁卖!”养殖户关财章说,夏季市场上卖的小龙虾10多元一斤,而到了冬季,大规格的虾可以卖到50多元一斤,尤其是在春节,价格会更好。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动一静铺陈出田野里的灵动画卷,这是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潜江升级“虾+稻+N”立体共作模式,有力推动产城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在位于潜西南的张金镇,是小龙虾养殖的核心区域之一,辖区内水网密布、水源充沛、水质优良,非常适应小龙虾生长。近年来,该镇通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项目建设,小龙虾养殖面积已突破10万亩大关。
“水稻为小龙虾提供生长养料;小龙虾为水稻除草、松土,其排泄物还能为稻田增加肥力,通过虾稻共作,收获的小龙虾和稻谷品质俱佳。”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潜江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专家、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协同,有力推动虾稻产业成长壮大。
截至目前,潜江“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已研发完成,全市养殖面积推广达1.4万亩;“科潜1号”新品种已报送至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潜江红3号”研发至第F5代,正加快推进占地300亩的两个新品种生产实验基地和中试基地升级改造;发展虾稻蛙模式470亩、虾稻鳜模式1000亩、虾稻蛭模式1000亩,同时,研究筛选适合虾稻共作的水稻品种;开展全省“四季有虾”养殖技术培训,13个小龙虾主产地主管部门和养殖大户代表100余人参加。
一虾一稻点亮了潜江这座城市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潜江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转型升级 “含绿量”滋养化工产业“发新芽”
潜江的名片不仅只有小龙虾,这座新型工业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蔡明件介绍,近年来,金澳科技率先在全国使用95%以上热效率的高效加热炉技术,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低温热回收产蒸汽技术、高效保温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全厂富氢气体回收、系统余压利用等,实现了燃料气平衡,大幅降低了能耗。”
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经过1999年国家清理整顿后被保留下来的地方炼油企业,金澳科技连续8年登榜“中国企业500强”。当前,该公司正大力推进“减油增化增特”行动,延伸发展工程塑料、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推动实现“油头”“化身”走向“精化尾”。
“哪个装置可以更节能,最了解的还是每天操作的一线员工。”蔡明件说,通过发动员工主动发掘装置设备的节能改造点,2024年公司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就有22大项、387小项。由金澳科技投资60亿元的油品升级深加工改造项目已正式投产,投资126亿元的中能新型化工高端材料园项目一期年产13万吨顺酐项目,也将于今年5月投产。
在潜江,以金澳科技为代表的传统石化产业积极参与推进绿色化工转型发展。
工业是经济的脊梁。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落地生根的重点项目、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潜江围绕“贡献全省万亿化工产业集群、打造潜江千亿化工配套基地”目标,持之以恒抓项目、优服务、建平台,推进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批全国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
目前,已建成潜江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园两个省级合格化工园区,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盐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绿色化工产业体系。
抢抓国家政策和产业转型机遇,潜江持续推动煤盐化工“综合利用转型”。通过积极推动盐化工20万吨烧碱、可赛化工10万吨烧碱等项目扩建,持续释放氯碱产能、加快造腔速度,为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氢气、氯气、盐腔腔体资源。同时大力支持新轩宏、百美等深度开发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电子级盐酸、医药中间体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并依托油气资源优势和管网枢纽地位,谋划金山化工126亿元盐穴综合开发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中石化102亿元盐穴战略储气库、中能建数科108亿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建设,实现盐卤开采与煤盐结合、储能储气一体化发展,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江汉油城”向“能源新城”蜕变。
走进泽口街道可赛化工厂区,成品罐区围堰、排水沟等配套结构初具雏形。该公司年产15万吨零极距离子膜全卤制碱技改升级项目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公司负责人表示,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甲基苯胺的用氢需要,同时能带动周边企业,如宜生新材料、和远气体、孚诺林等,为园区下游企业提供化工原材料支撑,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追“光”育新 “含新量”促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一根根纤细如发的光纤,经过着色、并带、成缆、护套等工序后,变成一束束光缆,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在长飞潜江科技园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
据悉,长飞潜江公司五期扩规累计投资超70亿元。2017年3月实现投产至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预制棒及光纤智能制造基地。
在潜江国家高新区王场园区,以长飞为媒,吸引了菲利华、日本信越、新硅科技、法液空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构建了“电子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纤器件—光信息服务”完整高新产业链。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立足本地盐卤油气资源优势,依托化工产业基础延伸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潜江先后获批国家火炬微电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提速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潜江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内优势产业集群协同分工,吸引更多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光通信等上下游企业落户。
长飞光纤潜江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预制棒及光纤智能制造基地。
主动对接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潜江依托丰富的电子化学品原材料优势,积极为武汉长江存储、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企业进行配套,着力打造武汉芯片产业关键材料配套基地。
全力抢占湿电子化学品细分领域赛道,晶瑞、鼎龙、北旭、中巨芯、达诺尔、阿科力、孚诺林、桐力光电等全国集成电路材料创新联盟骨干企业、全国电子材料50强和电子化工材料10强企业扎堆集聚,逐渐建立自主可控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其中,晶瑞的电子级双氧水、中巨芯的电子级硫酸、达诺尔的电子级异丙醇在潜江不仅完成了G5品质的稳定量产,更是实现了G5pro、G6品质的定制,让7nm高端芯片生产用上了国产“纯净水”;中巨芯率先在国内实现系列化集成电路制造用电子化学材料的供应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潜江一直在努力。推进电子半导体材料分析检测中心和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光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规范化建设,组织实施光电子信息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截至目前,建成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8家、院士或专家工作站8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05家。同时,支持晶瑞、北旭、中巨芯等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大协作的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长飞光纤、孚诺林、阿科力等领军企业建设跨领域、高强度的创新基地,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增强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推荐晶瑞微电子专用异丙醇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重大专项,8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项目立项。鼎龙完成集成电路CMP抛光垫生产和半导体光刻胶自主研发,年产300吨光刻胶项目量产线将于2025年一季度投产;北旭电子面板用光刻胶产能达6000吨,投资新建光刻胶核心原材料生产线,将彻底解决集成电路光刻胶核心原材料被国外“卡脖子”的被动局面。
聚链成势 搭“枝”引凤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链式发展是现代产业最显著的特点,潜江“聚链成势”,结出累累硕果。
2024年,潜江绿色化工及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400亿元。2025年,潜江将主动融入全省“51020”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机制,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上‘链’之后,公司的整体采购成本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对潜江市佳兴服饰有限公司而言,华纺链就像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公司制作成衣所需要的布料、羽绒等原材料,在这里都能找到合适的一手货源,更方便、高效。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原本公司的原料采购大多是通过浙江、福建等地的经销商,寻找合适的伙伴费时费力。2023年,潜江佳兴上“链”,在海量价优的原料库里自由挑选。
“目前我们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95%,许多生产原料的需求都可以在园区内或市内其他园区得到满足。”王场镇经济发展办相关负责人谈到,沿着长飞大道一路往前,一条产业链清晰可见。
潜江推动“江汉油城”向“能源新城”蜕变。
氢气是长飞生产光纤预制棒必不可少的原料,但是易燃易爆气体不便运输。而王场园区中石化江汉盐化工总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氢气,又被当作废气白白排掉。
“双方一拍即合。”该负责人谈到,盐化工总厂的氢气变废为宝实现创收,长飞用气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预制棒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稀盐酸、盐水等,在盐化工实现重复利用变成商品氯气和脱氯盐水,实现了循环产业的生态平衡,实现共赢。“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让企业来了可以站稳脚跟、安心发展,城市‘磁吸力’也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潜江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力以赴抓产业、促转型,按照产业链“鱼骨图”制定招商“路径图”,“按图索骥”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具有潜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潜江市招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全面推动潜江光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例,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我们精心研究产业布局,对我市光电子信息产业链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该负责人说,以产业龙头为基础,摸清其上下游产业链,绘制出详尽准确的产业链图谱,按图索骥促进项目对接更加精准。“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擦亮‘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示范基地这块金字招牌。”
幸福出“圈” 加速融圈稳筑城市群发展的“鼎托”
随着武汉都市圈产业协作深入推进,如何找准关键环节重点发力?如何形成更加精准的产业协作关系?潜江积极作答。
“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潜江承接产业转移有特色,产业融合程度创新高。”潜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潜江拥有62家投产和在建的重点化工企业,并吸引了一批潜江籍企业家回乡创办了东灏、比帆、纹莱服饰等企业。同时,积极响应武汉都市圈产业发展合作号召,共同签订《武汉都市圈关于推进航空货运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助推圈内企业降本增效、发展壮大。
产业枝繁叶茂、人文底蕴深厚、资源禀赋良好、交通四通八达、政策红利叠加、营商环境一流、服务保障到位……潜江围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生态同治、民生同保”的“六同”要求,建立健全协同共建机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潜江升级“虾+稻+N”立体共作模式。
“通过潜江市政务服务中心武汉都市圈通办窗口的远程协助设备,确保异地即时通信和文件线上流转通畅,让群众、企业‘少跑腿’。”该负责人介绍,湖北政务服务网“武汉都市圈通办”专区已上线1062项政务服务事项,“潜力办”武汉都市圈通办专区上线19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截至2024年11月,圈内通办办件量超12万件,潜江人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大都市的公共服务。
线上通道高速融合,线下通道快速建设。依托汉宜高速、枣石高速联入武汉都市圈高速路网,联同国省干线已形成“五横四纵”的骨架网络。目前,318国道苏港至丫角段改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正在加快推进项目施工进度中;汉宜高速武汉至潜江段四改八扩建工程已完成施工招标。
“下一步,潜江将打造成为武汉都市圈对接‘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桥头堡’、全省三圈联动发展的重要桥梁。”该负责人谈到,同时将积极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深化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交流合作,以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等上游原材料供应为切入点,打造“科创飞地”,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潜江,主链在武汉、配套在潜江”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