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 “新”潮澎湃 逐浪前行

荆楚网  2025-01-07 17:13:24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武汉考察,始终关切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武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这座城市不辱使命的应有担当。

无人机全自动巡飞,从空中参与城市治理;“最科幻技术”脑机接口,助瘫痪者重新行走;“天问”等一批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产业化……在武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速破圈,不断释放澎湃动力。

2024年11月5日,在湖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了解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在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人形机器人“大壮”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作为全球前瞻的融合创新方向之一,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2024年多款“湖北造”人形机器人整机面世,并加速走向商业化应用。

劳动者1号人形机器人样机。资料图

身高1.8米,能搬运80斤重物的机器人“大壮”,由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团队联合研发,即将投向变电站巡检运维场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团队推出的“天问”机器人,目前可以实现走路、转弯、抓取、聊天等功能。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团队研制的“神农”和“荆楚”人形机器人样机,已具备高精度抓取能力。

武汉正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制高点。

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智能社会治理论坛上,专家介绍具身智能技术。资料图

在武汉,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生活,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正以惊人速度来到你我身边,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要发展,离不开算力这个“发动机”。

2020年,武汉率先启动算力基建建设。目前,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均已建成投用,武汉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中心”城市之一,算力水平全国领先。

目前,武汉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000家,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超80家,产业规模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产业规模不断提升、融合应用不断深化。

如今,武汉已经构筑“一核两极多区”的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完成人工智能全链条产业布局,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国字号”应用基地,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多维优势。

助瘫痪者重新行走,凭借意念操控鼠标……在当前科研项目中评选“最科幻技术”,脑机接口必然榜上有名。

脑机接口是指将人脑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简单来说,这种技术可以把大脑的想法转换成电脑可以理解的信号,或者把电脑的信号转换成大脑可以理解的指令,像在大脑和电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脑机接口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武汉抢抓风口,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一位四肢不全瘫痪患者,就诊时坐轮椅不能下地,经过30次经颅磁刺激治疗,目前可以下地缓慢行走。”2024年12月6日,武汉依瑞德集团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胜安,收到了来自合作医院的病例情况反馈。

据悉,截至目前,武汉依瑞德的经颅磁刺激仪市场保有量超1万台,市场占有率连年居国内第一。除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国家。

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医生,把衷华脑机公司的脑机接口芯片,成功植入一名脑肿瘤患者脑部并完成测试。这是首个全国产高通道脑机接口临床测试。

接受测试手术的是一位脑肿瘤患者,此次手术采用高通量柔性硬膜外脑机接口,用嵌入的方式安在患者的头顶部。术后,脑机接口能精准捕捉神经元活动的电生理信号,帮助临床医生更深入了解患者脑肿瘤状态,为患者“定制”手术治疗方案。

业内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越来越重视脑健康、脑疾病,现在就诊的人群数量相较以前大幅提升,各类脑机接口技术帮助他们“读脑、控脑”,让瘫痪者重新行走,让失语者“开口”说话,甚至让盲人恢复视力,实现人机共生,这些都是脑机接口未来值得期待的应用场景。

据了解,武汉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随着政产学研医用的共同促进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武汉脑机接口研究将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为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贡献更多“武汉智慧”和“武汉力量”。

郊外营地,市民正在欣赏美丽景色,天空中一架无人机缓缓降落,送来一杯刚做好的咖啡外卖;在医院里,一位病人急需手术,无人机载着“救命血”迅速赶来,为病人抢出珍贵的手术时间;早高峰道路,无人机化身“空中交警”多角度抓拍取证,并将画面实时回传到指挥中心,还能隔空“喊话”催人离开;这些富于科幻性的场景,只是当下武汉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12月2日,一架顺丰无人机从武汉血液中心起飞,载着手术用的800毫升“救命血”飞往武汉亚心总医院,用时19分钟,标志着武汉首条无人机空中血液配送航线启航。

2024年3月以来,《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提出支持设立低空试点航线,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2024年10月,武汉首批18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获批,其中12条为载物航线,1条为城市监测航线,均由无人机执飞,飞行频次最高为每天10架次。快递配送、应急救援,医疗运输、生鲜冷链……武汉飞出多个低空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无人机穿梭上空,让千米以下的天空日益热闹。

2023年12月,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搭载着乘客,在广州完成商业首飞演示。这种被称为“空中的士”的航天器,既不需要飞行员,也不需要乘客自己操作,只要选择好目的地并执行起飞命令,就会沿着设置好的航线自动飞行到目的地。

在这一新兴赛道上,武汉企业正在发力。

据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晓东介绍,湖北首批自产自研的eVTOL预计于今年试飞首架。

当前,武汉市将围绕完善低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应用场景、差异化发展和壮大产业规模等方面重点发力,力争到2030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广阔蓝天,前景无限。可以预期,随着发展低空经济的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条件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低空经济发展将乘势而飞,赋能武汉高质量发展“新质”引擎。

当下,武汉全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向“新”发力,向“高”而攀。在向“万亿”大健康产业奋进的征程中,武汉已初步形成了高端医疗装备和生物创新药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突破4500家,规模近5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正在不断追高、上新。

“稻米造血”,照进现实。禾元生物实现在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俗称“稻米造血”。该药品是国际上第一个植物体系表达进入临床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制品,目前已完成临床3期试验并提交新药注册申请获受理。该药品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已经被国家药监局纳入优先审评,预计2025年上市。

武汉睿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帕金森新药NouvNeu001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国内首批患者用药疗效显著,有望2028年上市。其是一种再生医学的治疗方案,就是通过新的细胞或者组织去替代已经衰老、死亡的细胞或者组织,从而为疾病带来逆转。

眼下,还有一批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在武汉涌现,呈现出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再到“春色满园”的发展态势。

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功点亮肺部“黑洞”,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同类产品;全球首创的消化内镜实时诊断系统,助力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病理影像分析系统、远程超声诊断系统、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等高端设备实现本地生产……

据了解,去年,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4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3家,引入了联影、迈瑞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5G远程超声、质子治疗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科技成果。

在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是枢纽要地、产业重地、创新高地、康养胜地,拥有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坚实基础、强劲动能和天然优势,是大健康产业聚集发展的丰厚沃土。

近年来,武汉加快培育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个个应用场景开启未来,一系列创新成果接连涌现,一家家科创企业拔节生长……如今的武汉,新质生产力如万木争荣,葳葳蕤蕤,正喷涌勃发。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